图︱文 李俊康
引子
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各民族一个很重要的法定节日。
三月三,源于古骆越水龙母豢养的掘尾龙拜山的古老传说,既是一年一度的盛大歌圩,也是祭祖扫墓的时节。

清武鸣县志《武缘县图经》记载:“龙母庙,县境乡村多有之,祀秦女龙母温夫人。”这一记载说明大明山武鸣地区和梧州、悦城等供奉的龙母是同一个神祗。据统计,西江流域的龙母庙有300多座,其中最重要及影响较大的有武鸣罗波庙、梧州龙母庙和悦城龙母庙等。从中可明显看到西江流域呈现出数量较多、分布相对集中的龙母文化圈即龙母文化核心区之地域特色。它们分别是大明山骆越龙母文化圈、苍梧(梧州)龙母文化圈和广府龙母文化圈。
历史上,岭南属百越地,在西江流域自西向东依次居住着骆越、苍梧和广府等三大族群民系。无疑,西江流域的三大龙母文化圈,分别与其三大族群民系互相对应。
浩瀚的西江,龙母利泽天下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三月三,掘尾龙拜山的传说鲜有人知。广东陈摩人在《悦城龙母传说的民族学考察》中指出:西江上游漂来的女婴,透露出龙母的族源与古骆越有亲缘关系;龙母冠以温姓,与西江上游的温水,显然存在内在的联系。
为了探索龙母与古骆越的关联,这段时间,我有机会和几个文化人一起,走进大明山开展田野调查,旨在揭开大明山龙母文化的神秘面纱,寻觅三月三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明《赤雅· 浪花歌》曰:“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三歌为浪花歌。”浪花歌即咸水歌。我想,壮人三月三歌圩,从祭神到男女择偶,历史上早有记载之。
一、蒲庙五圣官
大明山位于南宁北端104公里,主峰龙头山。走近大明山,我们首先来到了邕宁区蒲庙五圣官。在蒲庙,五圣宫与壮族花婆节的故事家喻户晓。
蒲庙五圣宫位于南宁市邕宁区蒲津路,坐落在蒲津公园银枕峰脚下。该庙是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一间古建筑,因供奉有北帝,龙母,天后,伏波和三界等五位神柢而得名。五圣宫是砖木结构,两进三院落,坐南向北,面对美丽清晰的邕江第一湾。五圣官古色古香,为广西五大古庙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五圣宫是一处保存较好的清代古建筑群,是老百姓祈福求愿的地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据邕宁县志记载,蒲庙五圣官是由广东粤商于清乾隆八年,即1743年集资兴建而成,前厅屋顶脊雕饰有双龙戏珠,两边雕饰有人物表演塑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五圣官大门柱上有一幅对联:
赫濯著声霊,历朝赞化辰枢,堂里扶风钟圣瑞;
慈祥根性量,亘古调元斗极,莆田程水朔徽音。
大门两旁也有一幅对联:
联赫濯之声灵,陟降共随天左右;
萃神通于简阅,帡幪亘荫粤东西。
蒲庙文物所刘所长告诉我,蒲庙是壮语花婆庙的意思。五圣官的庙会在农历三月十二日,是纪念历史上蒲庙建圩的日子,那一天,花婆会給老百姓施舍粥品送祝福。
花婆节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铁拐李云游四方来到邕江八尺江处,看到一清泉之水流出,随即灌满一葫芦清泉,扬长而去。顷刻,邕江之水突起一个葫芦小岛,这就是有名的仙葫岛。不知什么时候起,这里出现一位慈祥的卖粥老婆婆,给人们送来“粥福”,即福气。老婆婆头上爱戴鲜花,因此人们称她为“花婆”。老婆婆去世后,人们建了一座“花婆庙”来纪念她。花婆庙香火很旺,久之,此地便形成一个圩镇,花婆便是这圩镇的始祖。有人说,花婆庙是木菩萨浮水漂来而成庙的,即是“浮庙”,这便是“蒲庙”的来由。
每年农历三月十二,蒲庙五圣官都要举行盛大的花婆节,由花婆给人们送去祝福。当地群众纷纷来到五圣宫参加纪念活动,祭拜花婆,祈祷风调雨顺,幸福安康,五谷丰登。在蒲庙五圣官,我注意到来这里进香者以女性为多,而且不乏年轻女子,求福求子求财的都有。
如今,花婆庙已不见了踪影,代替它的却是广东人兴建的五圣官。无疑,邕宁五圣官供奉的龙母,与苍梧(梧州)及广府龙母文化圈供奉的龙母完全一样。显然,这是由于粤商沿西江迁徙异乡,同时也把龙母信仰带走的缘故。




二、“掘尾龙拜山”的古老传说
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的龙母文化具有原生态性质。
石门村山清水秀,周围是远近闻名的八寨山,中间是一片开阔地,地里生长着金黄色的稻子。开阔地里有一深谭——石南海,传说这是当年龙母在此汲水时遇到小蛇的地方,它就是后来被砍断尾巴的特掘——掘尾龙。
在大明山上林、武鸣等地,千百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着掘尾龙拜山的故事。
相传古时大明山有一个寡妇,孤苦伶仃。一天清早,她到深潭去挑水,汲水时有一条小蛇三番五次地游进她水桶来,她只得挑回家,养在水缸中。小蛇很懂人意,总绕在她脚下,亲热得象她儿子。一次,她正在切猪菜,一不小心就将小蛇的尾巴砍断了。从此,她叫小蛇做“特掘”("特"壮话指未婚的男子,"掘"指没有尾巴)当作儿子来疼爱他。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寡妇叫做“乜掘”(特掘的母亲)。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特掘渐渐长大,经常从深潭里打鱼回来赡养他"母亲"。
后来,三月初三,乜掘去世,特掘施法力把其灵柩搬到山上安葬。人们把葬特掘母亲的那座山叫"岜仙",那个山洞叫"敢仙",并在山洞里设了乜掘的神坛,求雨乞福,每求必应。说也奇怪,三月三这一天,必有风雨,因为那是“特掘”回来拜山的日子。为了纪念"特掘",当地人祭拜时便供上按照"特掘"身上花纹做成的"五色饭"。
望着眼前的青山、绿水和金灿灿的稻穗,我不由得赞叹,好一个世外桃源的风水宝地。石南海深潭里长满了水草,有一群鸭子在水中觅食。潭旁边立有一石碑,上书“石南海遗址”。1972年,因天旱,人们抽石南海的水来灌溉,竟在水中发现大批水波纹陶片、细绳纹陶片以及石斧、石杵等,还有大量动物遗骨,经过考古学家证实,这是一个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石门村附近,还发现了大铜鼓,这是壮族有关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岜仙山海拔约450米,很高也很陡。人们自发修起一条石阶路到山洞里,半路上有两个小亭,分别称为慈亭和孝亭。龙母(乜掘)庙是一个天然岩洞,曾经听说从前悬棺置在龙母洞上方,现在早已不见了。我在洞前遇到了72岁的守洞人蓝常功,他说三月初三,洞前挤满了前来祭拜龙母的人,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我看到,如今悬棺已经荡然无存,龙母洞前修建有一个十多米见方的平台,以方便人们前来祭祀龙母。从龙母庙往山下看去,山下美色尽收眼底,一条公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向远方。
从壮话“特掘”、“乜掘”的“掘”,到白话(粤语)“掘尾龙”的“掘”,它们在读音上完全相同的发声,究竟是偶然,还是内中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