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首页

首页 >> 乐聚 >>

夏季养生 「茶」 导航

时间:2025/7/7 15:22:43

从宋代调饮到现代新中式茶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更承载着养生文化的深厚内涵。宋代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巅峰,其独特的调饮茶品蕴含着深邃的养生智慧。而在当代,新中式茶饮在继承宋代茶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为夏日消暑养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将从专业视角出发,为您揭示从宋代调饮到现代新中式茶饮的消暑秘诀,并提供一份夏季养生茶饮的指南。


冉玲(非遗传承人)

国家一级茶艺师、制茶师,评茶师,非遗传承人

高级花艺师、茶点师,开封“宋文化推广大使”

(北宋宫廷、南北两宋非遗点茶研习协会、上海宋式点茶茗战赛)发起人

上海非遗保护协会理事, 上海茶文化进校园项目负责人

( 茶艺师,茶艺师资,传统礼仪)高级讲师

少儿茶艺高级教师、等级考评员、

上海市群艺馆“市民夜校”“老年大学”特聘讲师

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医药大学特邀讲师

上海茶艺师等级考评员

浙大茶友会上海闵行区副会长

全国茶艺师评茶师同学会上海副会长


宋代人

如何调饮茶品养生?


李清照有一首颇为伤感的词「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

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蕴藉,木犀花。」

由于她晚年身体羸弱多病,为了调理身体暑湿脾虚之症,常喝自己调制的「白豆蔻熟水」。


宋代的饮品主要包括熟水、凉水和汤三类。

熟水类:类似于现代的花草茶或广式凉茶,其做法是将生水煮沸后倒入瓶中,加入紫苏、豆蔻、丁香、桂花等香料,密封数小时后即可饮用。北宋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多处“饮子”的场景。南宋陈元靓所著的《事林广记》中记载,“仁宗敕翰林定熟水,以紫苏为上,沉香次之,麦门冬又次之。”这里提到的“熟水”,也就是“饮子”,在宋代是指将稻叶、竹叶等带有香气的叶子洗净晾干,轻微炒制后,用这种特制的“茶叶”煮熟并焖制的饮品,捞出叶子后放入瓦罐中,吊入深井中冷却,既天然又凉爽。“饮子”一词最初指的是不规定时间、剂量服用的中药汤剂,后来逐渐演变为用果品、香料、药材等熬制而成的草药茶饮。到了唐宋时期,它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国民饮品。唐朝后期,出现了专门售卖饮子的店铺,擅长煮制饮子的人开始成为“饮子专家”,他们还有一个别称,即“福医”。宋代见证了历史上最多的“饮子”方的出现,如紫苏饮、沉香饮、二陈饮、香薷饮、薄荷饮、桂花饮、乌饮等。这些饮子大多选用花叶、香料、药材,烹煮后味道清甜。但需要强调的是,古代的“饮子”(熟水)并非使用真正的茶叶制作,而是更接近于今天的花草茶或广式凉茶,注重养生保健功能。紫苏叶具有抑菌、解热、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抑郁、镇静等多种功效。


“紫苏饮子”的做法十分简单,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取叶,火上隔纸烘焙,不可翻动,待香气四溢后收起。使用时,用滚水洗泡一次,倒掉水,再将泡过的紫苏叶放入壶中,倒入滚水。饮用后,能宽胸导滞。”“沉香熟水”,《事林广记》中也记载了具体的制作方法:“用干净的瓦片,在灶中烧至微红,放在平地上。焙香一小片,用瓶盖盖住。待香气散尽,迅速将滚烫的水倒入瓶中,密封盖好。”



“点茶”部分是《大观茶论》的精华,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中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点茶讲究力道的大小,力道和工具运用的和谐。它对手指、腕力的描述尤为精彩,整个过程点茶的乐趣、生活的情趣跃然而出。



凉水类饮品:类似于现代的糖水。宋末元初,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了临安街头售卖的多种凉水,包括甘豆汤、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荔枝膏水、金橘团等数十种。“冰茶”在宋代成为一种夏季饮品。文人何德休别出心裁,创制了一种名为“妙饮”的饮品。他邀请了众多好友来府邸品尝,茶童将备好的冰块放入细嫩的茶叶中,随着冰块逐渐融化,屋内的人们顿时感到暑气消散。文人李若水因此赋诗一首《何德休设冰茶》:“明冰沃新茗,妙饮参四筵。休论水第一,凛然香味全。凉飙生两腋,坐上径欲仙。尘襟快洗涤,诗情拍天渊。”在炎热的夏日,冰泡茶水,闻之清香,清热解暑!


汤类饮品:类似于现代的浓缩果汁。其制作方法是先将花果腌制后晒干烘焙,再研磨成细粉装入容器内密封保存。饮用时取出冲泡即可。周密在《武林旧事》、吴自牧在《梦粱录》以及西湖老人在《西湖老人繁盛录》中记载了宋代的一些解暑冷饮,例如雪泡豆儿水、漉梨浆、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啤饮、白醪凉水、皂儿水、甘豆糖、绿豆水、缩啤饮、卤梅水、江茶水、五苓散、大顺散、荔枝膏、雪泡梅花酒、富家散暑药冰水等。宋代的饮品和冰品种类繁多,与当今茶饮店的菜单相比,毫不逊色。不断追求新鲜事物的宋人,在夏日避暑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当时的朝廷非常重视避暑防暑工作,专门成立了“冰井务”来研制降温解暑的冷食品;到了夏季,朝廷还会赏赐“公务员们”冷食品以解暑降温。



宋代茶文化

对我们有哪些新启发?

茶叶品种的传承与创新:宋代的团茶、散茶等茶叶品种为现代新中式茶饮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如今的茶饮市场中,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传统茶类仍然是主角,同时,还出现了各种特色茶,如水果茶、花茶、养生茶等。这些茶叶在保留传统茶叶的功效基础上,添加了各种水果、花朵、中药材等,丰富了茶饮的口感和营养成分。


调饮方式的融合与拓展:宋代的调饮方式如添加药材、果品等,在现代新中式茶饮中得到了融合和应用。例如,在现代的花果茶中,常常会添加各种水果和花草,如柠檬、橙子、玫瑰、茉莉等,既增加了茶饮的口感层次,又具有一定的养生功效。此外,现代新中式茶饮在调饮方式上也进行了拓展和创新,除了传统的热水冲泡,还出现了冷萃、冰摇、打奶泡等多种方式,让茶饮更加清凉爽口,适合夏日饮用。


文化内涵的延续与升华:宋代的茶文化强调品茶的过程和意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新中式茶饮在品牌建设和店铺设计中也融入了这种文化内涵,营造出舒适、优雅、自然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在品尝茶饮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现代新中式茶饮还结合了现代时尚元素和文化理念,对宋代茶文化进行了升华和创新,让茶文化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我们可以玩出

哪些新调法?



茶叶基底的选择:常选用绿茶、白茶、乌龙茶等,如绿茶性寒凉,能清热解暑、提神醒脑;白茶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等,性清凉,具有退热解毒的功效;乌龙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醇厚,能消除夏季疲劳。


调饮搭配的丰富性:加入水果、花草、乳制品等丰富配料。例如柠檬、青桔等水果富含维生素 C,能增强免疫力,其酸爽口感可促进食欲;薄荷、玫瑰等花草有独特的清凉香气,能缓解暑热带来的烦躁;牛奶、酸奶等乳制品可增加茶饮的醇厚感,还能补充蛋白质,起到滋养身体的作用。


制作工艺的创新:采用冷萃工艺,使茶饮在低温下充分萃取茶叶中的有益成分,口感更加清爽,同时减少了茶叶中苦涩物质的释放,更适合夏日冰镇饮用;冰摇工艺则能让茶饮与冰块充分融合,打造出细腻的泡沫和独特的口感层次,提升饮用的愉悦感;打奶泡等技术使茶饮的质地更加丰富,增加饱腹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暑热。


养生功效的融合:部分新中式茶饮会添加一些具有养生功效的成分,如枸杞、红枣、陈皮等,枸杞可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红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陈皮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这些成分的加入使茶饮在消暑解渴的同时,还能调理身体,增强体质。例“豆豆冰茶”:该茶饮以冰红茶为基底,加入红豆、绿豆等豆类。冰红茶具有提神醒脑、清热解暑的作用,而豆类则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这款茶饮口感丰富,冰爽清凉,是夏日消暑的不错选择。


“鸭屎香珍珠玉露茶”:精选广东潮州凤凰单丛鸭屎香茶和厄瓜多尔 Imbabura 省火山产区的玉露绿茶,搭配特殊工艺制成的晶莹剔透珍珠和柠檬,带来清新爽口的体验。鸭屎香茶香气浓郁,玉露茶清新高爽,柠檬则增加了酸爽口感,具有提神醒脑、消暑解渴的功效。


暑月养生茶饮

怎么选?

根据个人体质选择:不同体质的人适合不同的茶饮。例如,体质偏热的人可选择绿茶、苦瓜茶等清热解暑的茶饮;体质偏寒的人则可选择红茶、姜茶等温性茶饮。而现代新中式茶饮中的养生茶,如添加了枸杞、红枣等滋补药材的茶饮,适合大多数人饮用,具有补气养血、安神助眠的功效。


根据饮用时间选择:在炎热的夏日午后,可以选择一些清凉解暑的茶饮,如冰红茶、水果茶等,帮助身体降温解暑;而在晚上,可选择一些较为温和的茶饮,如红茶、花茶等,有助于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注意饮用量:茶饮虽然有助于消暑养生,但也要注意饮用量。过量饮茶可能导致咖啡碱摄入过多,引起失眠、心悸等不适症状。一般来说,每天饮用 2—3 杯茶为宜。


从宋代的调饮茶品到现代的新中式茶饮,我们看到了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也感受到了古人和现代人在消暑养生方面的智慧。在这个暑月,让我们泡上一杯茶,感受那份清凉与宁静,传承千年茶文化,畅享健康好时光。



资料提供/冉玲

编辑/Milk



广州文华东方酒店 夏意纷呈

夏意纷呈,甜蜜初绽。采撷一抹亮丽明黄,点染缤纷盛夏。广州文华东方酒店饼房行政总厨Chef Kenny化城中夏花为灵感之源,择清新花果融入午后茶点。盛夏徜徉,花开满城;盘中明媚,以色焕夏。

文华饼店 · 「夏意纷呈」主题下午茶

垂询或预订:+86 (20) 3808 8886

乐聚 >>

凤凰生活杂志订阅

关键词搜索



BVLGARI宝格丽亦在时光更迭间汇聚不竭灵感,以焕发新的光彩诠释华彩永续的富饶意涵。宝格丽耀目发布华彩永续品牌大片,颂赞永不停息的新生与蜕变,鼓舞以无畏和自信姿态,展现自我的卓越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