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首页

首页 >> 乐志 >> 专题

与大自然神灵对话 从「黎锦」管窥人类简史

时间:2023/11/1 16:19:59



黎族作为海南岛的原住民,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体系,建筑、服饰、语言、信仰、图腾......这些与现代生活迥然不同的文化,展现出古老而独特的神秘气息,说“神秘”显得太笼统,因为仅仅一块黎锦中所容纳的故事都极为丰富,它寄存着织造者和拥有者每一刻的生活叙事。


黎族人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生活习俗,与大自然神灵对话的语言是“图腾纹身”,每个黎族人从出生至往生,这一生发生的所有事件都记录在他们的服装纹样中,我们在解读其中的蕴含奥秘时,除了梳理这个民族几千年传承的文化脉络,也在寻找黎族文化与我们生活的连接。


所以,“东方织娘”的发掘者玲珑时空团队,几年来频繁往返于这个神秘的部落,探究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倾听神秘的民俗传说,他们在观察,在梳理,在思考,她们悟出了这个民族的魂就是“万物有灵”,他们正致力于积极推动用现代语言弘扬和延续这个民族的古老历史。


连接乡土与时尚

“东方织娘”的故事

图案里断续的线条代表着海南美孚黎独有的织锦技艺——絣染,蓝白色系是美孚方言黎锦最主要的用色,而下面的字母部分“LEI LEI CHA PANG WO”读起来很有韵律感,它们是美孚方言黎锦筒裙五块布的称呼……第一次见到奇特又充满高级感的“东方织娘”品牌标志时,我感觉有故事在发生。采访玲珑团队,听了她(他)们的述说,了解到这竟然是一个以非遗保护来践行乡村振兴的故事。


在海南岛东方市昌化江沿线有一处不为人知的溪谷——娜姆河,目之所及,山明水秀,溪石相宜,远离尘世,却是黎族织娘们嬉戏的天堂。


提起海南,大家似乎都不陌生,但玲珑时空团队的负责人徐茜认为,一般人以为的海南只是阳光沙滩海浪海鲜,而真实的海南还远没有被了解和认识。它们是神奇的原住民黎族、是波澜壮阔地孕育了中国早期工商业的南洋文化、是以苏东坡为代表的一批批不招皇帝待见却又才华横溢的贬官、是举世闻名的沉香花梨等珍奇物产、是与内陆黄色文明迥异的蓝色文明——海洋文化、是基于本土天然食材简单烹饪就是美味的舌尖上的海南……作为一个深圳人,能这么如数家珍地介绍海南,想必有特殊的机缘。深耕海南6年多的玲珑时空由一群资深媒体人发起创立,6年来,他们田野调查的足迹遍及海南岛19个地市县,与海南各界广结善缘,积累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同时,他们也埋头就海南的人文、地理、历史、自然、经济、宗教、民俗等做大量的学术研究。媒体人的创意加国际视野的资源整合+以深圳精神落实执行,这就是所谓的“玲珑方法论”,以此浸淫海南文化,尤其是躬身入局海南非遗领域,他们颇有心得。今年4月,受海南省东方市委托,玲珑时空团队要完成一个名为“东方黎锦产业建设”的项目。它的挑战在于:首先遑论“黎锦”,就是“黎族”都没在公众认知范畴内;其次,黎锦属于传统纺织范畴,以《凤凰生活》作为一家时尚媒体的观察,在世界范围内也找不出几个成功案例。那么,黎锦(还要特指“东方市的黎锦”)要做成产业,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



黎族美孚方言的妇女以黑白相间的棉布头巾、对襟镶边上衣和絣染与挑花织成的筒裙为显著服饰特征。



全絣染织成的长筒裙是黎族美孚方言独特的服饰,纯棉材质与纯天然植物蓝靛染色让穿着的女人们感到非常舒适,裙子上的图案是让她们引以为豪的老祖宗的护身符。


带着新闻5W问题,我们与玲珑时空做了深度沟通,因为项目刚刚开始,还远谈不上有什么成果,但仅就她们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被深深感染。希望这个专题为“国潮”时尚圈开启新的语境,对致力于非遗保护与发展、致力于乡村振兴、致力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诸多企业、机构有所启发,也希望社会各界更多的人可以关注和支持她们实现理想。


传统解密

深度诠释黎锦文化


口述/马誉珂

整理编辑/郭蔷


她们没有文字,却用黎锦在表达,每个黎族人从出生至往生,这一生发生的所有事件都记录在他们的服装纹样中。


马誉珂,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纺织品专业硕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设计系博士研究生。“东方织娘共创计划”参与者。马誉珂和她的导师深入黎族美孚方言的聚居地,探究这一至今沿袭着古老文化传统的族群,为研究者们打开一条深入了解黎族美孚方言的路径。




絣染技艺传承人符林早

我对黎族以及聚居东方市的黎族美孚方言(“方言”即“支系”)的理解和探寻,缘起于2019年。当时我作为博导王悦教授设计团队的成员,恰好随她一起参与清华美院与宝马中国合作的非遗保护项目。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导师给我们提供了大量黎锦的实物照片和制作工艺视频。根据人们的语言、服饰、聚居地等因素,黎族内部细分为哈、杞、润、赛、美孚五个方言,我们团队都对其中的美孚方言黎锦有着浓厚的兴趣,且认为这类黎锦极具深入挖掘的空间。黎族美孚方言的女性大量使用蓝白两色的、絣染工艺纹样装饰黎锦,这与黎族其他四个方言崇尚多彩的、挑花工艺的黎锦有着显著区别。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见到了几位传承人,其中符林早老师也来到清华美院。她身材精干,背后斜挎着一个手工织造的精美布包,里面装着她老公为她制作的腰织机(腰织机是原始的席地式织布机,据我国出土可考,目前最早的腰织机实物遗存见于河姆渡遗址),无论她走到哪里,腰织机都不离身。林早老师性格内敛不善言辞,且普通话表达能力有限,沟通时我们一边用图示跟她解释,一边用肢体语言,生怕沟通不到位。但在后期合作创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林早老师非常聪慧,她不仅完全领会了我们的意思,完成了我们对设计创作的构思,她还按照自己对创新的理解进一步发挥,这也是促使项目合作进程顺畅,作品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合作的契合、作品的成功,更是激励了我借鉴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深入黎族村落进行田野调查的研究热情。我与黎族织娘们同吃、同住、同织锦,向她们逐字逐句学习黎语,身体力行,理解、感知美孚方言人们的生活方式,挖掘美孚方言黎锦背后的文化,这也是我博士课题《东方美孚方言黎锦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手资料来源。


历时三年,完成30多万字的《黎族美孚方言黎锦研究》毕业论文的马誉珂博士,亲昵地称东方市黎锦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符林早为“我的黎族老妈”。


共同的志向与信任的力量

在我全力以赴深入美孚方言黎锦的博士研究过程中,还有另外一条重要的引线在同步并行——那就是与玲珑时空的徐总和明总相识。彼时她们团队正在做《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忙于在整个海南岛采集非遗传承人的图文资料。她们得知我正在研究黎锦,尤其聚焦东方市的黎族美孚方言黎锦,为随后玲珑时空开展黎锦产业化的项目,以及我和玲珑一起为保护非遗传承人、挖掘黎锦文化、传承古老技艺以及将其传播到世界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总、明总作为东方地区黎锦产业化项目的引领者和推动者,特别希望我能站在学术的角度共同参与,一起推进这项工作。我和两位前辈对黎族原始宗教、古老习俗等方面的见解都有着高度的共鸣,比如黎族信仰的万物有灵、祖先灵(“TIN”)等;我们也都期待能为保护“东方绣娘”(指黎族绣锦传承人)发声,向世界传播美孚方言族群以及黎族这个古老民族的神奇文化,为聚居东方市的黎族美孚方言乃至整个黎族的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溯源黎族文化,

见证古老灿烂技艺

回想当初确定博士研究方向的时候,专家学者们都曾跟我提到黎族的历史文化难以溯源。一是海南地理位置偏远,关于海南的记载往往充斥着一些偏颇的描述,而且过往关于黎族历史的记录主要以汉族人的文字记载为主,难免存在不客观的现象;二是黎族仅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黎族人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这就难以保障口述史的精准程度。我认为尽管目前各类文献中关于黎族历史的记载存在局限,但黎族仍旧能够很好地传承着腰织机这种传统的纺织方式,并依然织造工序复杂、纹样繁复的黎锦,已经让我觉得既好奇又神秘。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不仅他们的语言与黎锦纹样有很大的关系,黎锦织造方式之所以能很好地延续,也和他们的生活方式脱不开关系。结合语言、纹样、工艺和民俗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发现黎锦就是美孚方言人们在信仰、风俗禁忌、生产力水平、审美心理、生活习惯等众多因素的重要交集与文化载体,而纹样正是这一载体上呈现出的具象的文化表达。为什么这个载体是黎锦?这个问题是我的困惑,也是推动我在博士课题研究中贯穿上述因素,运用严谨的逻辑进行解读,并逐步探究答案的核心。


一条黎锦筒裙就是一个传承的载体

黎族美孚方言的女子筒裙是所有服饰中与民俗活动关系最密切的一类传统服装。在日常生活中,美孚方言的人们仍严格遵循着祖辈传承至今的仪式。虽然这些仪式或大或小,但每一条纹样和精美、工艺精湛的筒裙,都是仪式中的重要物品。


美孚方言人们对黎锦的制作与使用以及对传统服装的穿用习俗,都与黎族最本源的信仰有关——万物有灵论。黎锦是整个族群公认的、非常重要的物品,它作为传承载体,就是整个族群情感共鸣的纽带,也是族群内部身份的认知和共识的重要符号。


基于此,论文的最后我也提到,我认为聚焦美孚方言黎锦的保护,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更要关注非遗传承人群,以及整个族群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对他们生活中的各类传统生活仪式的保护,其实就是对相关非遗工艺良性循环、传承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土壤。



美学演变

千年锦绣的智慧之美


采访/陆爱华

编辑/郭蔷


具备了丰富的文化与美学背景的人,在见证了古老神秘的黎锦,跟黎族文化碰撞后,会产生怎样的艺术整合?


张漪澄,优秀青年设计师,获得法国国家级专业才能资格证书——艺术与技能(首饰珠宝方向 ),2018年曾为李宇春「流行」全国演唱会提供设计服务,参加过巴黎时装周、伦敦时装周秀款配饰设计。“东方织娘共创计划”参与者。这次初遇美孚黎锦,感觉虽然震撼但确实难以理解,她发现,只有带着友好与尊重,才能走进美孚黎的生活,理解美孚黎的文化。



欣赏与自己距离最远的艺术

在法国,张漪澄所学专业从教育到市场应用,整个链条非常成熟。“我们做设计时,需要更多的溯源,这一次来到海南东方市黎族村落,见证了世世代代美孚方言黎人住在那片土地上,感受着同样的天气变化,看到同一片蓝天和星空。”她认为,必须走进当地人的生活才能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


在东方市,张漪澄发现了当地有一种类似于部落图腾的意象——坡鹿,在当地人不同的生活用具上都有着对于坡鹿的表达。她相信在古代,坡鹿与东方美孚方言黎族部落的居民有着神性的关联,所以人们才能在黎锦、鼓、农具、生活用具上看到鹿的表达。通过玲珑时空团队的牵线,她与当地人和文化专家建立了联系。“这些当地人的思考过程我认为是很重要的,对我们设计者来说非常有启发,当我们设计一个产品时,需要反复地问为什么,为什么是这个形态,为什么是这个颜色,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转角弧度等等,有些问题就需要追溯到当地的文化生活中。”


黎服时间感重

像为期一生的一场仪式

跟随玲珑团队不断探索黎族文化,张漪澄觉得自己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通道,感触最深的是黎族人的“不创新”生活方式。在拜访美孚方言黎族村落时她发现,当地织娘只用手边可获得的植物做染料,所以黎锦至今依然保存这几种传统色,且五大方言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对祖先的尊敬以及民族自信感,这个族群拥有天生的乐天的态度。


美孚黎族的服装在美孚黎族人的生命中会留下深刻的痕迹,就好像在用全部的生命,通过衣服上的图案,衣服上的“TIN”,表达自己对万物的尊敬。张漪澄在当地了解到美孚黎族女性从采摘棉花开始,会自己完成纺线、染色、织布,全部工艺都是自己完成的,另外,腰机也让织布这件事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始,除了农耕,每天都有一段织布时间。所以一件衣服的诞生会在生命里占据很长一段时间,而后每日地穿着,日日陪伴,又会在生命中占据剩下的时间。“我觉得黎族服饰的时间感特别重,制作周期与使用周期都很长,就像是一场为期一生的仪式。”


向外延伸

古老技艺的现代表达

张漪澄和玲珑团队在田野调查及博物馆考察之后,开始整理制作一些基础的元素,比如织娘的工作流程图、生活生产工具等,再从具象到抽象慢慢提炼,变化。也需要提炼美孚黎的颜色,第一阶段她们选择从美孚黎锦中提取传统色,第二阶段从当地人的生活中去提取有特点的颜色,比如在东方市考察的时候,她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丁达尔现象,天空有无穷的变化,非常壮观,这些独特的颜色变化启发了思路,会在后期被运用到设计中。最终会以产品的形式出现,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去表现一个独具东方精神和当代的优雅、轻盈,承载独特生活艺术的品牌。


亲历之幸

黎锦发展道路上的先行者


采访、编辑/陆爱华


王秀蓉,海南省东方市文化馆副研究员,原文化馆副馆长。“东方织娘共创计划”参与者。


2013年开始,王秀蓉参与组织了东方市3000织娘挖掘和“千人黎锦”活动,活动的成功令王秀蓉非常感动,并思考如何以黎锦事业带动织娘一起发展起来,持续下去。王秀蓉还牵头并成功申请了海南省非遗第一例地理标志商标“东方黎锦”。


她熟悉东方很多位手艺好的织娘,并辅导她们织出更好的创意作品,扶持多位织娘建立了自己的黎锦合作社,切实帮助织娘提高收入。



对黎锦的认知,与阅历有关

王秀蓉工作室里,一边挂着她自2012年以来收集的约百幅美孚黎锦 ,另一边则是她近年设计的黎锦作品,两边仿佛进行着无声的对话。这位爱美的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生七八年前已经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围巾出现在海南的大小场合,渐渐引发关注。


王秀蓉是海南定安人,高中时作为美术高考生,曾与同伴翻山越岭深入五指山写生,就是在这里她第一次亲眼看到黎族最原生态的纺染织绣技艺,但她当时并不理解其中的奥义,只是脑海中有幅“很原始”的画面。2013年5月,王秀蓉担任海南省东方市文化馆副馆长。为了举办好第一届“千人织黎锦活动”,王秀蓉和文化馆的同事们在海南省东方市进行地毯式搜索会纺线、会织布、会染色,会‘絣染’特殊工艺等技艺的织娘。在展示现场,大家穿着黎族传统服装为世人还原了黎锦的制作流程,王秀蓉被“千人织黎锦活动”的宏伟场面深深震撼,同时也敏锐捕捉到黎族头巾、服装上的图案是具有视觉观赏与文化价值的。自此,王秀蓉在思考如何将这个古老技艺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并绽放它应有的光芒造福当地。


让黎锦与日常接轨,探索生长

王秀蓉认为,黎族纺染织绣技艺虽然看上去都很“原始”,但制作的每个步骤都贯穿着天、地、人相互最根本的连接。如今都市人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黎族却在海岛上保留着完整的原始状态,这种“落后”与“快进”的反差令其显得尤为珍贵。所以,王秀蓉希望用黎锦制作出符合当下人日常生活的用品,比如茶席、围巾,或服装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慢思考”。


她设计的植物染黎锦围巾,曾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作为国礼赠送给参会的4国元首夫人,并多次在海南重要的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奖。


累积了信心的王秀蓉说:“百年老店都已经很了不起了,何况是三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积淀、手工技艺,又是植物染色——现在的化工染织业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污染源。” 更令她津津乐道的是 ,所有的植物染料都是有药理功效的:“比如说苏木是活血化淤的,它也用在中药里面; 蓝靛是清热解毒的,谷木树叶、野板栗树皮也是清热解毒、还能保护皮肤——又环保又养生,何乐而不为?”王秀蓉很珍惜与玲珑时空相遇的缘分,她说道:“能够遇到志同道合的团队,共同推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让我们在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时信心倍增。”


发现探索

穿越千年,

让古老技艺融入当代生活


采访、编辑/郭蔷


从2017年起,玲珑团队就介入了对海南非遗的研究和推广,尤其是2020年底,受海南省文旅厅委托,完成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项目,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整个海岛19个地市县,对8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含3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近200位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一一做了实地采访和拍摄工作。


2023年4月,玲珑时空接到东方市乡村振兴投资公司任务,完成“东方黎锦产业建设”项目,一个神奇的机缘由此开启。如果说6年前她们深入海南东方黎族部落算是发现并抵达了新大陆,那么现在,她们正推船入海,向更远处进发。





Q&A

对话玲珑时空 徐茜


“我们有底气讲好

‘东方织娘’品牌故事”

此前,大家知道的织锦技艺,基本上局限于云锦、蜀锦和宋锦。而拥有3000年历史的黎锦鲜少被人知晓。当我问起黎锦的历史时,徐茜说“黄道婆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小学就学过的,但黄道婆的纺织技术正是从海南黎族织娘那里学来的。海南黎族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它包含赛、润、哈、杞、美孚五大方言区,每个方言区的语言不尽相同,服饰也不同,还有就是纹身也不同,美孚黎是其中非常特别的一支,主要生活在位于海南最西边的东方市一带。”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海南迄今唯一一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称号的,而黎锦实际上是海南岛原住民黎族祖祖辈辈穿着应用的纺织品。这几年,徐茜与她的玲珑团队数次往返于海南的东方市,她们投身于东方美孚黎锦产业地,研究黎族文化,寻找和记录黎锦古老技艺传承者。


P:据说黎锦上的图案堪称这个民族的独特史书,这方面你们有什么样的思考?

徐茜:作家阿城有本学术著作《河图洛书》,讲的是从苗绣图案里推演出上古各部落与星宿的关系。我不是民族学研究者,我仍然认为,对黎族的研究也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领域。按照目前基因测序的结果,学界基本认同黎族是百越的一支。百越起源于古越国,那是比夏商周还要早的远古文明。所以,当我在宁波博物馆看到河姆渡人七千年前的纺织工具和黎族织娘们现在正在使用的几乎一模一样时,我的感受是“真雷人”。试想,内陆各地历经多个朝代更替,文明迭代,要找到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只能通过考古,但海南岛孤悬海外,黎族人阴差阳错世世代代保留着、传承着的很多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正是来自远古的信息。没错,三星堆是很重要,但那毕竟是埋在地下的东西,而黎族却还是活生生的!我们不正好有机会从黎族人那里依稀看到人类童年的模样? 而上面说过,黎族没有文字,黎锦和纹身承载了他们最具象的信息。所以说,黎锦是黎族的甲骨文,黎锦图案是黎族的史记。以上貌似离题万里,但这恰恰是我们为了挖掘品牌内涵兴致勃勃地研究和思考的结果。它们最终奠定了我们对讲好“东方织娘”品牌故事的底气。


黎锦被誉为“黎族人的史记”,黎锦图案被誉为“黎族的甲骨文”。黎锦纹样的复杂和神奇,堪称中国民族纺织之最。


P:黎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明,且已传承了几千年,当地政府在东方美孚黎锦的保护与传承上有过什么举措?

徐茜:黎锦从2009年入选世界级非遗之后,从国家到地方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十几年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致力于黎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东方市政府在黎锦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工作可圈可点。东方市除了有1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位省级传承人,还号称拥有3000织娘,堪称海南之最。东方市文旅局和文化馆在2013年 、2014年 、2017 年还相继举办了3期三月三“千人织黎锦”活动 ,其中 2017年那次成功挑战了织娘人数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东方市文体系统还开发了148亩种植基地,种植纺纱用的海岛棉、麻以及假蓝靛 、黄姜 、苏木 、落葵等多种染料。2020年3月,东方市成功申报海南省第一例“东方黎锦”非遗保护项目地理标志商标。2023年,市政府委托东方市乡村振兴投资公司落实“东方黎锦产业建设”“订单式生产培训”“东方黎锦织娘数据库”等项目,可以说,对于黎锦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东方始终是走在海南前列的。


“华夏”民族的华服,

是“母亲的艺术”


P:古老的手艺逐渐淡出日常生活,拥有古老技艺的传承者——美孚织娘的现状如何? 你们对于美孚织娘做了哪些工作?

徐茜:就这个话题,我想提出一个有点大逆不道的观点。前不久在北京和中央民族大学的李洁教授交流,她说:你们好好做,中国很多民族纺织项目其实多半活得不太好,离不开政府输血支持。你们走出一条路,大家都能看到希望。我们没有涉足这个领域之前,往往会被“苗绣在意大利米兰引起轰动”“蜡染登上巴黎时装秀”之类的新闻蛊惑,以为中国民族纺织产品真的走向世界了,但稍微深入了解后便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尤其是从没听说过哪个织娘走红。我想这和业态有关,新中国时装产业从无到有也才30—40年,在西方话语权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时尚舞台上,中国声音是很微弱的,就算有,也是模仿秀,即:“设计师”无疑是时尚的主角。我们屈指可数的以“民族风”为设计灵感的设计师们,把邀请织娘参与制作作为噱头或者一道程序,于是,往往“织娘=工具人”,除了按照设计师的想法完成设计师的作品,无他。


我们是一个叫做“华夏”的民族,所谓“夏”是高雅的礼仪,所谓“华”正是美丽的衣服。古往今来,“华服”从来都是织娘、绣娘们的产物,是妈妈、外婆、奶奶都会做的,并没有“设计师”这个角色,而是“母亲的艺术”。所以,我们这次在操作“东方黎锦产业建设”项目时,特别提出一个“东方织娘”共创计划,即,我们所遴选的“东方织娘”不仅仅是能工巧匠,还要拿得出妈妈、外婆、奶奶传承的“作品”,清楚记得她们说过什么? 教了什么? 同时,自己也能够熟练运用学会的技能,设计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代表作”;当然,也会在她自愿的前提下,参与其他设计师们提供式样的作品制作。


我们会邀请资深媒体人、摄影大师来为入选的“东方织娘”做采访和拍摄,所谓明星化包装、用故事驱动,帮她们打造个性化IP;还会帮她们设计工作室,以实现“工作坊”+“生活场景”+“网红文旅打卡地”+“公共社交空间”等的综合功能,协助其与外面的世界产生连接;同时,我们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营销渠道、组织展览展示活动等手段,为织娘们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做法都没有先例可循,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我们也告诫自己,这是产业、这是生意,不是情怀、不是慈善。我们明白只有把自己的项目做出良性的商业闭环,才有资格和能力去谈论如何帮助织娘,所以,“东方织娘”的共创计划一定会在精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框架下运作。


P:将古老、纯粹的民族文化延续并向外传播,为此,你们是怎么做的?

徐茜:这里我要稍微介绍一下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东方市黎锦产业建设”项目,翻译过来就是:受海南省东方市委托,我们要把东方美孚黎的黎锦做成产业。何谓“产业”? ——成规模生产、销售的业态。说白了,就是做产业的前提必须有市场支撑,或者说要有人买单、持续买单、大规模买单。那么,如何解决“黎锦”让市场买单的问题就是项目的关键。


这也是上述我们沉浸式研究黎锦以及黎锦背后的文化的原因,而我们的研究最终要在市场落地才能体现价值。所以,我们的“向外传播”做得好不好,将通过品牌和产品的市场数据说话。毫不讳言,我们的目标市场聚焦海南每年9000万上岛游客的伴手礼,愿景是成为海岛最有魅力的本土品牌。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我们梳理出了4个体系的建设,即:品牌体系、产品体系、商务体系、共创体系。其中,品牌体系建设是破题的切入点,产品体系的建设是根本,商务体系的建设是保障,共创体系的建设是亮点。这么讲很抽象,但其实干货满满,凝聚了团队和一众合作伙伴老师们的心血和智慧,这些从我们的logo和厚厚的品牌手册里可以读到。


海南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的原生态黎族船型屋聚落与海南热带雨林一起,已经由海南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项目。



“传统意味着传递火种而非崇拜灰烬”


P:不久前,时尚界有一个事件,就是中国古代的马面裙出现在某一线奢侈品的秀场,引发极大争议,那么对于中国的年轻人来说,需要消除民族自惭感,要有民族自信的“觉醒”,作为黎族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推动者,你们如何看待传统民族技艺与时尚的共生关系?

徐茜:我理解马面裙和汉服秀、中医养生、中式庭院热等都属于这波“自信”潮的产物,但我想“自信”这东西根本上属于“道”的精神层面,而不在于“术”的物象几何。中华五千年文明,值得我们了解学习的东西浩如烟海,根本上一脉相承的就是从“天人合一”思想诞生出来的看待宇宙和生命的智慧,这东西永远不会过时。中华民艺大师黄永松先生说过:“传统意味着传递火种而非崇拜灰烬”。所谓传统民族技艺,无非是老祖宗的生活智慧结晶,论技艺本身,再精妙也多半被科技狠活替代了,但我们如果多去琢磨琢磨技艺背后的想法,那就有意思也有意义了,就和当下的我们接通了。最近读完一本好书《日本时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的作品及影响》,读后感就是:这些大师其实都是哲学家,他们呕心沥血思考的都是人类终极命运之类的课题,作品只是这些思考的成果。所以,民艺也好,时尚也好,殊途同归吧。


P:让世界知道东方生活是东方价值观的外延,对此,我知道你们有一份执着的态度,执着的态度应该是靠理想和创造力滋养的,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创造力来自哪些?

徐茜:我比较认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所以,对价值观没有特别地执着。但我们会执着于把我们的事情做好,做到极致。这是因为我们很珍惜这个能深度参与创建黎锦品牌的机会,理想就是把它做成海南黎锦第一品牌。这个flag立起来了,动力自然就来了,因为这不是个容易实现的目标,它不仅意味着要在海南成为众所周知的品牌,也要成为中国潮牌里的新物种。这里,更多的大话就不说了,先埋头做吧。等大家看到我们的产品,爱了,买了,届时,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再来展开谈谈这个话题。


P:静气,是古老东方天人合一的静态理念,那么,我们如何从穿一件黎锦获得静气?

徐茜:我们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忙”成了常态,“静”成了奢侈品。可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教导我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四书·大学》)。我不敢奢望穿一件黎锦服装就能获得“静气”,但我们通过“东方织娘”品牌传达一种黎族人传统的信念,就是“万物有灵”,希望由此来推动大家敬畏大自然,崇尚简单谦虚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不知道这样能不能让人静下来? 这里我想强调一下的是,我们“东方织娘”品牌中的“东方”特指海南岛西南角一个美丽的小城市——东方市,将来如果有机会专门为这座神奇的宝藏城市写点东西,我也很乐意。


P:如果要你来倡导一种生活方式,你希望这个生活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

徐茜:前不久和资本圈人士聊天,说华尔街眼下只关心AI,因为未来10年之内,人类大部分苦哈哈的工作都要被AI代替了,所以,人类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各种颠覆。由此引申出的话题当然就是被《大梦》唱红的那句“该怎么办? ”我们玲珑自从和海南结缘,学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睡海南觉”。在海南,下午3点之前找人干活很难,搞不好会挨骂或被人嫌弃。一开始,我们这帮信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人完全不适应,觉得这怎么建设自贸港? 但没多久我们就丝滑地顺应了,因为,这就是生物钟使然,老天爷让热带的人们多出汗耗掉的能量总得补回来啊。后来,当我们知道海南多地包括东方都是长寿之乡,一点也不意外。


我想说的是,有关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些年我们被海南style深深感染了,有关这个话题,说多了就成了玄学,建议大家到海南深度游,我们免费提供“海南非遗探秘之旅”100条线路的路书和全岛各地美食咨询,让你在领略别样的海南的同时,找到返璞归真的不二法门。



仙凡之境

这里是谁的世居家园?


文/ 刘明明



海南的西边有个叫做“东方”的宝藏小城,这里有海南最早的铁路、水电和港口,也有曾经鼎盛的商业,这里更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图为亚洲第一长坝所在地、海南发电量第一的大广坝水库。


从2017年至今我们一直在海南岛汉、黎、苗、回的村村寨寨穿梭。2021年,途径海南省东方市娥仙岭主峰到白查村黎族原始聚落的314省道时,忽现广阔的山水层次,水面开阔如镜,云絮在与视线平齐的高度漂浮着,只此青绿,恬静悠然。本来奔波紧张的神经突然被眼前的“静止”打断,我们下车驻足了很久,感觉那云上似有神仙。


这个被我们称为世界级景观的地方叫大广坝水库,地处海南岛西线东方市向东一小时车程的内陆,玉龙山、娥仙岭、昌化江,山水资源丰富,而且是海南少见的喀斯特地貌,承载着海南西部重要的灌溉、发电等生命线功能,也是海南人公认的“经典且小众”。后来屡试不爽,被我们带过来的朋友都服气,确实世界级。水库最北一隅被当地人称为“小桂林”,而诸多外地游者却说“简直超越桂林”。这是一处不为大多数外人所知的地方,什么人能在这里世居呢?


在中国56个民族中,黎族只在海南岛繁衍生息,人口大约有一百万。其中散落在昌化江流域的是人口六万左右的黎族美孚方言支系,也就是今天的海南省东方市和昌江黎族自治县。美孚方言的生活方式即具有黎族的古老特点,有具有该方言区特有的族群特性,充满原始乐趣,却又体现着古人才有的高维智慧!


与我们的美孚朋友白玲和她的妈妈、女儿、姐妹们来到她们曾经生活的茅草屋前玩,她们很自然地拉着孩子们的手唱“叮叮咚”的儿歌。告诉我们茅草屋外厅的左边是灶和水缸,右边是鸡笼,墙上要挂竹帽和刀囊,里屋是卧室,右边是床,左边也有灶,还有重要的家具——存放衣物的藤编篓,那便是黎族家庭的衣柜。白玲也只有四十几岁,她生第一个女儿的时候还住在茅草为顶的船型屋,后来政府给这里的农民建设水泥房的“新村”,目前所有的黎族人民都搬离了茅草屋,而我们所在的白查村已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预备清单”。与浙江余姚出土的距今六千年的船型屋不同,白查村还活着,不是考古挖掘出来的文物,是真实存在的,一直存在的,今后也不会消失。每一间房屋的主人都没变,周围栽种着椰子、黄花梨、沉香树长势茂盛,农田郁郁葱葱,用来灌溉的江水清澈透明,“新村”的人们仍然回到白查村来劳作,守护着原来的家园,每年的山栏节庆祝还要在这里举行。


白玲指着一间较矮的茅草屋说:当年男孩不好意思跟女孩的爸妈问好就从屋檐下的缝隙爬进“隆闺”来约会,直到他们结婚,可能已经是娃他爸妈了。这种专供青年男女谈恋爱的小一号的茅草屋,充满了自由的、浪漫的、奔放的、激情的气息。


设想一下,这个民族,即便不跟现代文明接轨,他们也有一套适应天地的很舒服的生存方式,玉龙山不知存在了多少年,昌化江上游之水流过,山丘围合,为村庄挡风遮雨。从自然法则来说,这里最适合祖先落户,开枝散叶。几千年的传承,民族的密码全都织进了黎锦,织进了筒裙,以人形纹、蛙形纹、鹿纹、马纹、虫纹、螃蟹纹、铜币纹等等等等的形式与族人和世界沟通。几百代下来,“东方织娘”已经把最具美孚方言特征的絣染和挑花磨炼得炉火纯青,无人能及。


更加重要的是,中国最早种植棉花的民族并不在大陆,而是海南最资深的原住民——黎族。直到元代,被后人奉为棉纺技术鼻祖的黄道婆向黎族人学习了织锦技艺,回到中原后才改进了纺织术,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工具,掀起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


1477年左右,来自海南的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一代文臣之宗的丘濬被“同事”问到:一个来自落后地区的人怎么能有这么优秀呢?丘濬说:我的家乡,海南岛,就是中国南海一块奇异的地方,介于仙境和凡世之间,有如仙境但不虚幻,奇特而不怪异,乃风水宝地。这样的仙凡之境,黎族的家园,你不羡慕吗!


海南东方市拥有三千织娘,这是当地政府致力于大力推动黎锦传统技艺保护和发展的成果,也得益于当地民风朴素织娘们谨守祖先教诲悉心传授之功。图为“最会唱歌的织娘”白玲和孩子们。




策划/本刊编辑部

统筹、执行/郭蔷

采访/郭蔷、陆爱华

主笔/郭蔷

编辑/Grace

部分署名文稿/刘明明、马誉珂

摄影/吴忠平、周文源、孟志军

鸣谢/深圳市玲珑时空文化文创有限公司提供资料和图片

乐志 >>

专题

凤凰生活杂志订阅

关键词搜索




何穗 艺颂自然华彩


De Beers 戴比尔斯珠宝Inspired by Nature高级珠宝展以无与伦比的华彩与璀璨,国际超模何穗佩戴多套高级珠宝闪耀出席,于璀璨华彩中,与品牌共襄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