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andMatter_Wij_land_1_Marcel van
亚洲首屈一指的年度设计盛事——设计营商周(BODW)如何颠覆设计行业,成为新的行业规范制定者?本着对可持续未来的共同愿景,设计营商周(BODW)制定了宏伟的目标,将不断引领创新,并致力于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和社区做出积极贡献。本次国际设计大会汇聚了政策制定者、企业高管和创意领袖,共同探讨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探索创新理念及能够帮助推进循环设计的智能设计流程和方法。《凤凰周刊·生活》记者受邀至“设计营商周2023”现场,与建筑大师们进行面对面交流,他们对于未来可持续建筑设计会有哪些新思考?打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他们恭迎美好未来。
MVRDV Pyramid of Tirana 2 © Ossip van Duivenbode
我们非常荣幸能够与中国香港合作,就商业环境、绿色时尚、可持续产品及创新设计等主题,开展横跨整年的交流计划,建立长远的合作关系,促进国际思想和知识交流,携手创造创新的方案,克服现在和未来的挑战。
——荷兰驻港总领事丘德仁先生
The Imprint © Ossip van Duivenbode
充满灵感焕发的体验
“设计营商周”合作伙伴荷兰与中国香港携手,希望可联合应对循环经济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今年,CreativeNL更为“设计营商周2023”参加者创造独特峰会体验,于Dutch
Pavilion特设互动、演讲和参与工作坊的俱乐部—名为“RoomNL”,让各方创意领袖与荷兰知名及新晋设计文化界代表齐聚一堂,交流创新思维和循环设计概念。值此之际,荷兰欲邀请香港本地代表联手,开展长远的合作关系,并以香港作为起点,再把合作网络扩展到大湾区,以至整个亚洲。荷兰将在建筑、时尚和产品设计其专业领域(也是‘设计营商周’的焦点)中与各界联手,共同实现全球循环未来。RoomNL由本地品牌
Made In Sample 创始人兼合伙人Terry Law
设计,采用升级再造的理念,同时展现本地文化。互动空间将通过其温暖而诱人的环境,启发参与者去酝酿创意、扩展网络,以及交换循环设计的经验,提升循环设计的创意,建立能够在社区蓬勃发展的长期关系,并促进组织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此外,历时一周的精彩节目还包括
BODW 城区活动、Fashion Asia Hong Kong、DFA设计奖、GBA Creative Night,以及其他周边活动,包括
DesignInspire、deTour、香港牛仔节、设计教育领袖论坛和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等。
Q&A
对话Ben van Berkel
(Van Berkel创始人及首席建筑师UNStudio)
©Hufton+Crow_UNStudio_Booking.Com HQ_Amsterdam
对几乎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
而不仅仅是对建筑感兴趣
——Ben
Ben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建筑师,并以在里特维德学院和建筑协会接受的优质建筑方面教育而闻名。于1988 年与 Caroline Bos
共同创办了UNStudio建筑事务所。作为哈佛大学著名的丹下健三客座教授,活跃于教育领域。于2018 年在阿姆斯特丹创立
UNSense,专注于以人为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并致力于改善建筑环境。
P:作为一名荷兰建筑设计师,你认为荷兰这个地方给你带来的生活成长体验,为你对于人居环境的认知或理解有哪些深远影响?
Ben:我其实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特别典型的荷兰建筑师,因为我的教育背景比较国际化。我最初在阿姆斯特丹的里特维尔德学院学习,但我在那里接受的教育来自于曾在包豪斯学习过的人。后来我去了伦敦的建筑联盟(AA)学院,在那里至少学习了六年。但在那之前,从19岁开始,我就周游世界,研究建筑和文化。一直到25岁,我才决定去建筑联盟(AA)学院学习建筑。因此,尽管我是荷兰人,但我的整个职业背景都是非常国际化的。不过,我确实很喜欢把阿姆斯特丹作为我的实践基地。可能只是因为这里的生活质量很高,而且有一个很好的机场,可以方便我们去任何地方旅行。我们现在的大部分工作都在荷兰以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在世界各地都有办事处。荷兰在建筑方面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事实上,当代荷兰建筑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典型的荷兰建筑。荷兰人一直都有广泛的国际旅行和贸易,虽然荷兰也有深厚的本土建筑历史,但大多数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业务的当代荷兰建筑师都有很强的国际联系和国际教育背景。因此,荷兰建筑师乐于在文化和建筑历史的坚实基础上,以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态度开展工作。而且荷兰建筑师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健康的竞争意识,幸运的是,这意味着我们在不断重塑自我,从而在建筑领域确立新的方向。
P:你曾就读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里特维德学院以及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院,这两个学院给你带来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
Ben:在里特维尔德学院,我学习的是平面设计和室内设计,师从荷兰老一辈设计师。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非常了解荷兰建筑及其历史,但当时的教学方式相当死板,有点过于教条和严谨。对我来说,它缺乏足够的活力和实验性。而在建筑协会,我则遇到了一群极具实验精神的建筑师在授课,实在是令人兴奋。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奈杰尔-科茨(Nigel Coates)、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和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都经常在那里教学。很多后来备受尊敬的建筑师都是我的老师。这两种经历可以说截然不同,但早期在里特维尔德学院学习的经历对我的设计过程一直有着持续的影响。例如,我对图表的痴迷以及在设计中尝试新概念的方式都反映了我早期对展览设计、平面设计和产品设计的兴趣。总的来说,我对设计的更大意义和整个设计概念感兴趣。
©Hufton+Crow_UNStudio_Booking.Com HQ_Amsterdam
©Philippe Sarfati-UNSTUDIO-BOOKING
P:曾经有哪位艺术家、音乐人或建筑师,给你带来了新奇启发?
Ben:我一直对艺术家们如何以如此多样和开放的方式进行创作感到非常好奇,因此我非常欣赏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他的工作方式具有鲜明的系列化特点,这种思路我完全可以理解。回顾我设计的一些项目,你会发现它们都具备一套独特的想法、解决方案、概念和形式特质。我们并没有孤立地看待每一个项目,而是采用这种系统化的方法来理解和进行设计。这也与你在音乐中看到的序列性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沃霍尔的作品体现了他的序列化方法,以及与序列性概念相关的潜在参考、解读和影响。他的第一批丝网印刷品实际上是为了筹集资金给他正在制作的一部电影。多年后,这些肖像画被公认为是他的作品集以及整个波普艺术运动的标志性作品。我认为,重要的是,建筑师不能完全被项目的财务因素所驱使或限制,而是要在设计过程中途融入文化因素。
P:如今你也是哈佛大学著名的丹下健三客座教授,对于未来莘莘学子的教育,你会侧重于哪些能力的培养?
Ben:实际上,我是在2011年至2018年期间一直担任丹下健三客座教授一职,但我目前仍在哈佛大学主持有关健康和建筑环境的研讨会。总的来说,我喜欢鼓励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信念和对职业的追求,独立思考并提出想法。我还鼓励他们以一种不同于传统建筑师的方式来看待未来;提出控制信息处理方式的新概念。不要过于专注于外在的形式美,而是要学会如何缩放和编辑信息,并将其引向正确的方向。但是,从积极的意义上讲,未来也将完全与速度有关。他们需要学会快速、专注,并利用简单的手势发挥优势。而且要做得很好。
P:以你个人经验来看,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
Ben:除了我之前提到的建议,如今人们对建筑师的要求非常高,希望他们具备各方面的专业知识。然而,一名优秀的建筑师不是仅能根据项目简介中设定的不同参数找到综合解决方案,还能带来创造力和创新力,这需要一种非常特殊的处理知识的方式,从而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进行发明创造。此外,我认为好奇心是建筑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对几乎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而不仅仅是对建筑感兴趣。
©Hufton+Crow_UNStudio_Qatar Rail_Various Stations
©Hufton+Crow_UNStudio_Qatar Rail_Various Stations
P:你的作品——伊拉斯谟斯大桥,设计灵感来源是鹿特丹的工业特色并加以体现,在为一座城市设计一件新的建筑作品时,你考虑的不只是单独的建筑,而是整个城市。
Ben:是的,一直如此。在设计层面,这可能不是单单字面上的解释。它的形式可能包括当地使用的材料或对当地文化的借鉴,但通常这可能是以一种更概念化的方式进行的,呈现为一种更有层次的多重诠释。例如,我们为多哈地铁网络设计了37个模块化车站。在那里,我们的设计受到了当地建筑的启发,采用了卡塔尔的传统建筑特色,对其进行了重新诠释,并将其与车站的新变化特质融为一体。
我们利用相互连接的三角形基座形成的拱形空间来调整和转换功能,并将内部空间与城市外部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我们还引入了“慢节奏空间”,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聚会的机会,这一概念的灵感来源于历史上的商队客栈(caravanserai),这些封闭的庭院是古代贸易路线上重要的聚会场所。在材料选择方面,我们还在车站外部使用了坚固的砂岩,并在内部定制了珍珠母瓷砖,以呼应珍珠贝壳的形象。可以说,我们从不同的地点汲取灵感,并以不同的方式和用途加以应用。但同时你也要考虑建筑对周边环境、城市甚至天际线的影响。因此,我们将空间营造策略、绿地、共享空间和公共空间结合在一起,就像我们正在墨尔本实施的STH
BNK by Beulah项目一样。所有这些策略都是为了回馈城市,活跃社区,并超越场地环境的界限。
P:建筑设计师这个身份,具有哪些奇妙的特权?
Ben:我们可以通过我们设计的建筑或以某种方式改造的城市,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积极影响。在里特维德学院学习期间,我常常对平面设计的短暂性感到失望,它是如此的短暂和无常。这也是我后来转向建筑设计的原因,因为建筑设计专业的创作更加永恒,可以在更多层面上产生影响。
P:可否为我们分享一件作品,谈谈你是如何在其中为人们带来“改变”的。
Ben:我们刚刚在阿姆斯特丹建成的Booking.com园区就是一个例子,主要是因为它重新构想并推广了一种全新的办公环境工作方式。它的设计理念是将办公环境视为一个村庄,公共广场、餐厅、咖啡馆和休息室点缀其间,并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作空间:共享、私人、团队合作、休息区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项目是在疫情暴发时建造的,尽管我们已经完成了设计,但在混合办公越来越盛行的时候,这个建筑是吸引人们回到办公室的完美解决方案,Booking.com的员工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优势和必要性,因为这个园区是他们非常渴望回到并在此工作的地方。我们在设计中非常重视的另一个方面是,它将是一座健康的建筑,让人们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
为此,我们采用了所谓的“积极设计”策略。这包括设计干预,鼓励人们全天保持活跃,而不是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我们还增加了大量自然光和先进的通风系统,以提供垂直流动的新鲜空气,而不是在人与人之间循环。这对于避免空气传播病毒非常有用。因此,该项目带来的一些变化就是我们所说的“引导行为”,即建筑鼓励人们采取某些行动,而其他变化则通过提供日光和新鲜空气等基本要素来改善人们的健康。
01 Infanteriestr
03 Close up Fassade
P:可持续发展是各行业共同关注的命题,在设计、施工、装修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哪些环保措施实现自然宜居?
Ben:在UNStudio,我们不相信“附加的”绿色战略。我们始终致力于从一开始就提供一体化的设计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我们在设计过程的早期阶段就将可持续发展和回收利用纳入考虑范围。对我们来说,始终要找到可持续设计综合方法的正确平衡点。我们所面临的挑战还在于如何创造真正的可持续建筑,在为用户设计健康、充满活力的环境的同时保持建筑的美感。我们还致力于从材料到结构解决方案的持续研究。为此,我们组建了一支由可持续发展专家组成的内部团队,他们将可持续发展视为设计的核心指导力量,并采取全面的方法来打造高度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因此,在UNStudio,可持续发展思维从一开始就是一切的基础。我们还认为,所有设计决策都应基于对可持续和循环原则的广泛理解,并使用现有的最佳计算工具进行准确分析——因为可持续发展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必须成为设计思维和计算设计过程的一部分。然而,我们经常遇到的障碍之一是优先事项的冲突。就能源消耗而言,在许多建筑类型中,我们都有可能设计出能源中性甚至能源正值的建筑。然而,我们认为,这始终应该与影响个人、社区和经济健康的所有因素相平衡。此外,为了产生真正的影响,建筑应始终将环境效率与美学品质相结合。我们认为,实用主义绝不应以牺牲美感或舒适度为代价;建筑的整体体验和建筑的美学品质对于我们充分体验建筑同样至关重要。
P:你是如何理解空间维度的?未来空间是否也可以有更多维度探索?
Ben: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尤其是由于人口增长和城市密集化,现在一些城市的空间已经非常稀缺,我们必须找到解决方案。当然,还有其他关于空间的概念,比如元宇宙等数字概念,但这些维度虽然很有趣,可以玩一玩、做一做实验,但并不能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短缺问题。不过,数字技术激发了我的灵感,我设计了慕尼黑最近完工的住宅项目
Van
B,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智能”生活方式。“智能”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技术整合,而是重新诠释数字世界的理念,以改善我们居住的模拟物理空间。在那里的单间公寓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由可调节隔断和家具组成的“插件”系统,让业主可以将
40平方米的公寓空间当作60平方米的loft来使用。因此,我想你可以说,在探索未来空间的新概念方面,我更关注的是如何扩展我们对实际生活空间的体验,但在这方面,来自数字领域的想法也可以成为灵感的源泉。
Q&A
对话Marthijn Pool
(Space&Matter 联合创始人及合伙人)
Space&Matter_Common Woods
我认为建筑师拥有独特的能力,能够创造出独具创新性的替代方案来改善目前的种种状况
——Marthijn Pool
Marthijn Pool 是 Space&Matter 和 Common City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2005
年,他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lft)互动建筑学院获得了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在 Kas Oosterhuis
的 ONL 实践中参与了各种国际项目,并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指导硕士生。 2009 年,他与 Tjeerd Haccou 和 Sascha Glasl 一起创立了
Space&Matter,八年后又成立了Common City。 Marthijn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面向流程的设计策略的敏锐知识增强了团队的有效运作。他具有理论知识、概念思维和实践思维。在 Marthijn
的职业生涯中,他担任过许多组织和管理职务,是多个委员会的董事会成员。他曾获得多项著名奖项,在世界各地的会议和机构中发表演讲,其作品已在国际上出版和展出。
P:Space&Matter旨在建立“另一种现实",你是如何理解“另一种现实”的?
Marthijn Pool:当我们(Tjeerd、Sascha
和我)在2009年创办Space&Matter时,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景,那就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改善他们生活的世界。我们的想法很明确:(这个目标)可以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达成。在Space&Matter,我们相信社区才是推动变革的关键。因此,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围绕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可以说,我们致力于与终端用户们共同打造一个循环型社区。
P:你认为自己最大胆的想象是什么?可以如何最大化实现“想象”,趋近于现实?
Marthijn
Pool:全球各地的城市都面临着经济适用房短缺、社会不平等加剧以及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我们设想的循环型社区可以容纳不同类型和背景的居民,协力追求共同的利益。与传统的开发方式相比,这些自下而上的举措可以打造出能实现更广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建筑和社区,同时培养出一个居民之间相互关心、且共同关注居住环境的紧密连结的社区。这些社区具备自给自足的能力,能够抵抗各种冲击,同时也是由社区自身驱动的。
P:建筑设计师这个身份,具有哪些奇妙的特权?
Marthijn
Pool:作为一名建筑师,你能够想象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你能看到迫在眉睫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联系起来,并设想出解决方案。我认为建筑师拥有独特的能力,能够创造出独具创新性的替代方案来改善目前的种种状况。
Space&Matter_Schoonschip
P:可否为我们分享一件作品,谈谈你是如何在其中为人们带来“改变”的。
Marthijn
Pool:我希望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人们改变了我们的项目和社区,而非反之。可以说,每个项目和社区都在教导我们如何去想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在
Schoonschip 项目中,Marjan de Blok
受到了启发,因此想与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一个中性能源的水上社区。于是,我们制定了城市规划,并与跨学科专家团队和未来的社区居民们合作,共同设计出了这个激动人心的社区。Schoonschip
的100多名居民们居住在远程制造的高度生态效率建筑中,共享各种设施,例如电动汽车、货运自行车和屋顶上产出的清洁能源等。约有一半的船只由两个家庭共用,而所有的
46 栋房屋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家庭都与自己选择的建筑师一起参与设计了房屋。Schoonschip
的太阳能电池板与智能电网相连,使居民可以相互交换能源。此外,该社区还采用了分散式可再生水、能源和废物处理系统解决方案,以及用于供暖和制冷的潜水式热交换器。这些创新解决方案都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可以说Schoonschip
公司是在小范围内探索并应用了这些创新解决方案。
P:Space&Matter借助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打造了能够培育紧密联系社区的建筑,并在构建这些社区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请谈谈目前你们都运用了哪些技术,这是个未来必然趋势吗?
Marthijn Pool:Space&Matter
一直以来都秉持着乐观主义和创业思维。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共同创办了几家企业,其中就包括自下而上的集体住房计划平台 CrowdBuilding 和生物建筑咨询公司
Boombuilds。两者都致力于通过技术运用来改善建筑环境。CrowdBuilding
是一个让居民能够互相接触、并找到建筑工地以及获取实现梦想居住地所需的专业人员和知识的平台。而 Boombuilds
则利用参数软件来加速为建筑或社区寻找最佳木材解决方案的过程。
P:此时又会来到“人工智能”的话题,你会担心自己被“替代”吗?
Marthijn Pool:人工智能就像其他工具一样,作为一种工具,它的有效性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它。
P:你是如何理解空间维度的?未来空间是否也可以有更多维度探索?
Marthijn Pool:空间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它的物理形式对于设计至关重要。正如我们公司的名称 Space&Matter
所强调的,物质和空间在设计过程中是同等重要的。同理,创造空间的方式与空间本身也具备相同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通过在设计过程中尝试各种创新性的方法,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每个阶段,从而成为一家能让居民和利益相关者参与设计过程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够设计出真正可持续的、面向未来的建筑、社区和城市空间。
Q&A
对话Winy Maas
(MVRDV创办合伙人及首席建筑师)
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 © Ossip van Duivenbode
我们也致力于解决一些更大、更重要的问题,例如如何能阻止世界末日的到来
——Winy Maas
Winy Maas(荷兰建筑师、景观设计师、教授和城市规划师),于1993年与Jacob van Rijs、Nathalie de
Vries共同创立MVRDV,事务所位于荷兰鹿特丹,作品遍及全球,为世界各地区当下的建筑和城市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领导了多个备受赞誉的项目,包括 2000
年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阿姆斯特丹水晶屋(2016年)、天津滨海图书馆(2017年)、纽约瑞迪欧酒店+大厦酒店(2022年)、阿姆斯特丹“山谷”住宅综合体(2022年)以及2021年底开放的世界上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艺术仓库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2008年,Winy Maas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创立了研究未来城市的机构“The Why
Factory”,并担任教授和主管。
P:是什么契机让你成为了一位建筑设计师?
Winy
Maas:在我大概九岁的时候,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篇关于罗马俱乐部的报道。那时候我还小,因此没能完全明白他们说的内容,但有一件事我明白了:他们在预测世界末日,以及我们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应当如何改变才能够去避免它。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必须采取一些行动。后来,我的父母就开始了新的事业:我父亲成为了一名园艺师,并拥有了自己的园艺公司,我母亲则成为了一名花匠。由此,我才真正开始接触景观设计,并了解到景观、水、绿植和罗马俱乐部讨论的全球挑战之间的联系。之后当我长大并开始真正研究景观时,我明白了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当你以最大的维度去观察景观时,城市实际上是我们全球景观中问题最多的。大部分的碳排放、污染和环境破坏都发生在城市。这让我对城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学习建筑和城市规划。对我来说,城市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景观。
P:你期许“一栋建筑应该被爱”,但是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你会以何种方式,让你的建筑作品有被爱的理由?
Winy
Maas:首先,我们需要赋予它一些独特的个性。如今有很多建筑都是设计师为了迎合普世的“好品味”而设计的。如果设计师足够幸运,确实没有人会讨厌这样的建筑,但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人会真正喜欢它。我希望我的设计能够被很多人“爱”,不过为此,我也同时要承担一些人可能不喜欢它们的风险。另外一个角度就是,为了让人们爱一栋建筑,我们需要让人和建筑能够产生关联。以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公共艺术仓库(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为例,这是在我的家乡鹿特丹建成的一座公共艺术品仓库。它的外形像一只碗,其外侧附着镜面材质,因此当你望向它时,你能够看到整个鹿特丹的倒影,并欣赏到比曼哈顿天际线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美丽景象。在这样的一个地方,人们可以为自己的城市感到自豪。而在建筑领域,我们也应该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一座建筑有哪些地方能够让这座城市的人们感到自豪?
P:你曾说过“不要嘲笑模仿者,设计应该更好地学习如何更好的‘复制’”,你也曾追随“复制”过哪位大师的作品吗?
Winy Maas:这句话是我在与我的智囊团“为什么工厂”(The Why Factory)合著的《复制-粘贴》(Copy
Paste)一书中提到的。在书中,我们反对建筑中的“新奇崇拜”。建筑师们总是互相学习,这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他们会从建筑、艺术、电影和许多其他领域吸收灵感,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但是,现在整个行业都沉迷于追求“创新”和“独特”。在其他行业,你根本不会遇到这种情况。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医生告诉你,他们想尝试一种全新、从未在其他人身上尝试过的治疗方法,你肯定会吓得逃跑了!那为什么我们在建筑行业就要这样做呢?我们可以通过公开承认我们的灵感来源,并借鉴他人的成功和失败经验来改进,从而创造更多更棒的建筑。不过可惜的是,在建筑领域,复制的概念总是和一系列的法律问题联系在一起。我没法说我能够在不惹上麻烦的情况下复制其他建筑师!所以没有,我从未真正复制过其他建筑师的作品。但你要问我有没有参考过其他人的作品?是的,确实是有参考过。例如在“水晶屋”(Crystal
Houses)项目中,我们在满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的同时,用玻璃砖重建了一栋老建筑,为零售店开辟了空间。而在“拓印”(The
Imprint)项目中,我们则借鉴了邻近建筑的“底片”,从而让这个由本身互不相关的建筑组成的场地看起来与周边更协调。我还想说,MVRDV从成立至今的三十年里,已经有300多名员工,和档案库里的1400余个项目,我们从自己的作品中也同样收获了很多:可以说我们在不断地改进之前尝试过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复制自己。
Expo 2000 © Joop van Reeken
Crystal Houses © Daria Scagliola & Stijn Brakee
P:以你个人经验来看,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
Winy
Maas:好奇心至关重要。建筑涉及很多不同的方面,包括政治、几何、艺术和气候科学等等。我认为最好的建筑是与所有这些方面都有关联性的建筑。你不能简单地忽略其中一个元素,然后当作无所谓。你必须要对所有方面都感兴趣。除此之外,我认为有一种品质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你必须热爱人类。建筑是为我们人类提供生活空间的东西。你必须有希望全人类都能得到最好的这样的愿景。
P:建筑设计师这个身份,具有哪些奇妙的特权?
Winy
Maas:建筑设计师确实时常有机会通过工作来取得巨大的成就感。这些项目通常可能都需要数年才能看到成果,但当你看到人们在享受着这栋建筑,并且按照你十年前最初构思它的想法来使用它的时候,这会给人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同时,我们也致力于解决一些更大、更重要的问题,例如如何能阻止世界末日的到来,我们也会尽可能展望社会的未来,并引导人类走向更伟大的前程。我一直希望我的工作能在这方面产生一定的意义,如果真的有意义,那肯定会让人感到无比愉悦。
P:可否为我们分享一件作品,谈谈你是如何在其中为人们带来“改变”的。
Winy
Maas:让我来分享一个最近完成的项目。在阿尔巴尼亚地拉那,有一座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建筑,最初是为一位前统治者建造的博物馆,它被称为地拉那金字塔,是因为它的形状就像一座金字塔。在统治结束之后,这座金字塔经历了各种不同用途。有一段时间,它是一家夜总会,一个会议中心。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它的一部分则被用来制作广播节目。然而,在过去十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这座金字塔一直处于荒废状态。最终,市政府决定对大楼进行翻新,而我们的基金会则提供了翻新所需的资金。现在,这座建筑已经重新开放,约有一半的面积被用于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教育的非营利组织TUMO。大楼的剩下部分则向公众开放,设有咖啡厅、活动空间和其他为城市居民服务的设施。当然,大楼的新用途对地拉那的居民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改变。但我们也希望在设计中能够强调这种改变。我们的灵感来自于人们是如何将这座建筑变为自己的(所有物)。金字塔如今象征着地拉那的新时代,一个财富和自由的时代。人们打开金字塔,沿着边缘走上去,然后滑下来,从而庆祝这一变化。人们接管了它,并将其作为青少年聚会的场所。换句话说,这座大楼是人们新生活的一个美丽象征。
因此,在我们的设计中,我们将建筑完全敞开,并将其改造成新森林公园中的一座开放式建筑。我们也在建筑的“辐条”上增加了台阶,现在任何人都可以走过这座昔日的纪念碑。或者像从前一样,从金字塔的斜坡上滑下来。我们还在建筑内部、顶部和周围放置了分散的盒子,用于容纳教室、酒吧、创业公司、一家欧洲研究所的总部以及Airbnb。可以说,我们的设计让阿尔巴尼亚人记住了他们是如何告别过去,迎接新生活的。
Green Dip Munich © MVRDV
P:作为一名建筑师,看待城市会有哪些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Winy
Maas:我经常会拍很多照片!只要看到感兴趣或者觉得特别的东西,我就会立刻拍下来,这样能让我尝试去记住这些瞬间。其实,世界上有许多我喜欢的城市,但香港真的让我特别着迷。作为一名建筑师,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去考虑密度,因为密度代表着环境和社会的双重优势。而说到密度,真的很少有地方能与香港相比。另外,在我的设计中,我也一直尝试在我的设计中使城市变得更加立体化,超越二维的平面。通过地面的连接,甚至地下的连接,赋予城市更多层次感。香港这座城市,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世界上最能实现我这种设计理念的城市。
P:可持续发展是各行业共同关注的命题,在设计、施工、装修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哪些环保措施实现自然宜居?
Winy
Maas:关于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很多方面。首先,由于气候危机,碳排放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设计可以在许多方面对此产生影响。例如,通过使用生物基材料(如木材而非混凝土或钢结构)进行建造,我们可以将碳固定在建筑物内,而不是在建造过程中释放出来。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即“运行碳”。这意味着要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并设计能够让建筑物自行产生能源的系统。最后,还要考虑建筑后期生命周期的设计。即使你用木材建造了一栋建筑,如果你将建筑拆除并将碎片扔进垃圾填埋场,这些固定的碳最终还是会进入大气层。因此,你可以设计出适应性更强的建筑,延长其使用寿命,也可以设计出可以拆卸的建筑,这样所有的建筑部件都可以重复利用。而这仅仅是关于碳的讨论,所以你可以想象,这是一个远比一次采访所能回答的更大的话题。例如,我们如何让城市成为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天堂?如何减少使城市变暖的“城市热岛”效应?
如何让它们生产能源而不仅仅是消耗能源?如何让它们生产粮食? 它们如何为我们提供更多共同生活的方式? 它们如何储存甚至生产水?
在这一领域,我们还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通过三本出版物呈现出来。在为什么工厂(The Why Factory)年底将要发行的《绿色沉浸》(The Green
Dip)中,我们设想了一个完全被植物覆盖的城市世界。植物和树木可以帮助抵消二氧化碳,为城市降温,并促进生物多样性。因此,这本书可以说是展示了人与植物之间更好的一种关系。即将在2025年春季发行的《生物多样城市》(暂译名)(BiodiverCity)中,我们则将展示人与动物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而在即将于2025年年底发布的《生态乌托邦》(暂译名)(Biotopia)中,我们将展示人与物质之间更加生物化的关系。
Valley © Ossip van Duivenbode
Barba © The Why Factory
P:如果早期建筑设计没有做到,我们可否将自家的露台改造为城市中的“一点绿”,你自己的家是如何实现“绿色环保”的?
请分享一点小贴士,以指导读者也能“复制模仿”。
Winy
Maas:当然可以。在MVRDV,我们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比如设计2000年世博会荷兰馆,它的第三层就是一整片森林。最近我们还完成了的鹿特丹Depot公共艺术仓库和阿姆斯特丹“山谷”住宅综合体项目。这些项目尽数展示了植物和人类如何和谐共存。而为什么工厂(The
Why Factory)的“绿色沉浸”(The Green Dip)研究,就是希望这些项目能从具体案例扩展到更广泛的适用范围。
我们制作了一份记录了在每个可能的建筑表面上种植植物的方法目录。该项目还研究了在不同生态壁龛中以不同方式种植植物的方法,且在每一个城市都会使用当地的植物。不过,我给大众的建议是,要尽量发挥创造力,在任何可利用的表面上种植植物,比如经常会忽视的屋顶。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制作绿墙。在我们鹿特丹的办公室里,由于地面上没有太多空间摆放植物,我们就在前台上方悬挂了一圈巨大的植物。其实你的选择总是比你想象的要更多。
P:你会如何为当下都市人构造何种新的空间体验?
Winy
Maas:在我的工作中,我时常会与空间的僵化作斗争。作为一个社会,我们创造了太多固定和“标准化”的空间,以住宅项目为例,一栋摩天大楼可能有数百个布局完全相同的公寓。自从我和Jacob
van Rijs以及Nathalie de
Vries一起创立了MVRDV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设计的许多公寓楼都是为了让每个邻居都有不同的布局。这样一来,不同规模的单身男女和家庭都可以住在一起,且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独具个人特色的空间。在与为什么工厂(The
Why
Factory)的研究中,我进一步推进了这些概念,开发出“(w)Ego”--一种让个体“自我”与集体生活中的“我们”共存的方式。我们开发的软件就像一个游戏,可以让一大群人共同努力实现创建他们的理想家园。
此外,我们还开发了研究项目“巴尔巴(Barba)”,用一种完全灵活、且反应灵敏的新材料重新构思我们的生活,这种材料可以改变形状、伸缩自如,几乎无所不能。这将给我们的城市带来怎样的改变?我们是否会看到砖混建筑的终结?
在我看来,这就是空间的未来:完全适应性的环境。
Q&A
对话梁文杰
(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董事、环保设计总监、Behave首席行为分析师)
香港启德全新商办地标 AIRSIDE
作为建筑师,我们需要不断探究如何将对环境友好的设计策略见缝插针地应用到建筑中,让城市空间更能从容地应对层出不穷的极端天气挑战。
——梁文杰
RLP
Asia深信,可持续设计应以生命为本的方式呈现。2023年初,事务所将公司核心品牌理念之一的“以人为本”提升为“以生命为本”,将设计的维度由人的层面扩展到所有生物体。建筑不仅要为人类创造价值,更要对地球所有生命和我们共同的栖身之所担负责任。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更关注使用者的健康与福祉、生物多样性、对区域微气候的影响、空间的多元性与宜居性等,为项目制定匹配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P:RLP Asia是如何为都市环保生活方式带来“改变”或“启发”?
梁文杰:RLP
Asia始终围绕着“以生命为本、面向未来、联结文化”三大理念,恪守为人们及社区设计更美好生活的宗旨。香港启德全新商办地标AIRSIDE体现事务所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决心。以生命为本:团队利用退台式建筑布局,加上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裙楼空中花园,为公众创造更多公共及绿化空间,项目绿化覆盖率高达36%,种植了逾百种植物,吸引雀鸟与昆虫栖息,有效促进生物多样性,也可作为聚会和节假日活动的场所,鼓励人们多亲近自然,享受更健康放松的生活。面向未来:AIRSIDE是香港首个获得七大绿色及智能建筑认证的项目,成功实现创新科技与设计的无缝融合。项目为香港首个采用区域供冷系统的商业建筑,由于无须安装冷却塔,屋顶空间用于铺设新型可踏式光伏板,成为香港商业建筑中最大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场。此外,项目还引入智能废物分类管理系统,提供实时数据监控,提升资源回收效率。联结文化:AIRSIDE位处启德机场原址,是香港旧区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设计结合九龙区的历史及文化特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助力启德转型为智慧可持续发展CBD2.0。为配合启德区内13公里长的自行车道规划,项目还引入香港首个智能泊单车系统,鼓励绿色出行。商场内楼间墙的织布面料由10
万多个回收塑料瓶循环再造编制而成,则是向南丰集团的纺织历史致敬。
P:在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RLP
Asia)的国际绿建重磅大奖作品“Treehouse”中,设计师团队用“建筑中的自然生命力”作为核心理念,也就是建筑学中的“亲生物设计”。这是否也要求设计团队也要有“植物学/生物学”专业知识支撑?
梁文杰:Treehouse是由RLP
Asia旗下洞察合作伙伴Behave主导,基于“以成果为基础跨专业推进净零建筑设计”框架进行设计的。整个设计团队由建筑师、环境科学家,以及横跨气候、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机电设备与管道、结构工程等界别的工程师及专业人士组成。跨专业设计是为了能够整合不同专业知识对复杂系统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解构,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建筑学有机结合,在权衡各方面因素下,制定出一套更全面的碳中和设计策略。此框架更在由香港绿色建筑议会和环保建筑专业议会合办的2023年度环保建筑大奖中获得研究类别优异奖。
P:建筑与植物一样会成长与衰老,我们可以如何延长建筑的生命周期,并与人类共同成长?
梁文杰:城市更新是现今社会的重要议题。旧区改造并非简单地推倒重建,而是要更加注重城市整体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资源均衡配置及人居环境改善。RLP
Asia于2017年受委托改造位于香港湾仔的华润大厦总部。业主原计划拆除这座建造于80年代的大楼再重建,设计团队经综合分析,建议采用可持续的方式进行改造,对建筑结构和材料进行升级,改善通风及采光,同时安装当时最先进的遮阳幕墙以减少能源消耗。最后,95%的建筑原材料都得以保存并继续使用。大楼前的公共空间更成为邻近社区的休憩场所。而租户也可以不受影响地继续使用租用空间,业主方也不必因为重建而失去租金收入。翻新后的华润大厦不仅被赋予更健康积极的社会价值,给予使用者全新体验,更推动绿色循环经济转型。项目成为香港首个获得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金级认证的项目。对于新建建筑,应更关注新型建筑技术及建筑材料的应用,有效减少隐含碳,从源头上节能减碳排,配合采用可再生能源系统,如建筑光伏一体化,最大限度收集清洁太阳能,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统筹考虑建筑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
P:我们真的可以实现“零碳”吗?RLP Asia为实现“建造业零碳天地”,前期需要做哪些研究工作,运用哪些先进技术以实现“零碳”?
梁文杰:位于香港九龙湾的建造业零碳天地规模虽小,但对建造行业来说却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里程碑。作为全国首个民用永久零碳建筑,它肩负着对零碳及低碳建筑设计推广及教育的使命。为实现净零排放,设计团队根据周边环境条件布局建筑物位置及朝向,将屋顶由南至北升高倾斜,以捕捉潜在的太阳能及风资源并加以利用,再结合一系列被动式设计、主动式系统,以及就地可再生能源发电等设计策略,令建筑运营产生的能量多于自身需求,剩余能量可抵消建造过程、建材制造及运输产生的隐含碳,做到真正的“碳中和”。
P:对于自然环保,RLP Asia还有哪些新创想,是具有实现可能的?
梁文杰:气候变化是建筑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作为建筑师,我们需要不断探究如何将对环境友好的设计策略见缝插针地应用到建筑中,让城市空间更能从容地应对层出不穷的极端天气挑战。譬如保温性能出色的建筑幕墙可减少建筑能耗,配合垂直绿化及加强建筑遮阳结构,增加行人体感舒适度之余,可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再如立体海绵城市设计有助密布高层建筑的高密度城市雨洪管理,在极端天气下收集并储存雨水,再加以净化及高效利用,既防范洪涝又能节约用水,令城市环境更具韧性。
全国第一座永久民用零碳建筑 “建造业零碳天地”
采访/Lora
资料、图/设计营商周(BODW)、受访者
编辑/K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