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首页

首页 >> 乐聚 >> 户外

听 植物的呼吸与语言

时间:2024/1/10 18:08:06


最近看了一本科普书,得知某些植物的花瓣、萼片、果实数量,会遵循神奇的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又称黄金分割数列:1、1、2、3、5、8、13、21、34……然而,大自然的“智慧”远超于人类想象。近期,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以展览《植物智能——物种新论》,为我们打开艺术家的奇思妙想之门,以“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全新解读当下“智能”热题。


回溯“齐物”智慧

解读植物智能

如何定义智能、谁拥有智能、植物是否具有智能,以这一系列问题作为切入点,我们试图在展览的邀请单元,去触及“智能”这一概念本身。植物学家斯特凡诺·曼库索(Stefano Mancuso)从2005年起一直提倡“植物智能”这个概念,“将植物(复数)视为通过个体植物进行复杂交流的信息处理有机体系[ http://www.linv.org/about-us/]”。从“植物智能”一词入手,我们继续思考“物种”这一概念,以及人类在万物之中的位置。人类长久以来将自己置于物种的金字塔顶端的观点,从1509年出版的《智慧之书》(Liber de sapiente)的一幅插图中可以直观看到,亚里士多德这一观念有了图像化的呈现:世间物种处于一个金字塔般的排列,最底端是岩石,往上是植物,再往上是动物,最高端则是人类——所对应的词即是智能(Intelligit),这被认为人类所具有的特质。当下,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如火如荼之时,我们也需思考“智能”更为广泛的来源。曼库索认为,如果将智能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P114,《它们没有大脑,但它们有智能》,新星出版社,2017],将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智能不仅仅来源于人类更来自于自然本身,也可以是微生物、矿物、日月、水体等更为抽象的“物”。与物平等,是一种心态;通过回溯“齐物”等古老智慧,或者借助现代技术,都能帮助我们增加更为多元的视角,展览所邀请的艺术家们正是反映了这种“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在科学技术和艺术共同加成下所激发的创作灵感。


张天怡《植物智能计划》打开了自然之印,提醒我们用超越人类本身局限的视角来思考物种关系,在她所创制的植物生态中,植物和昆虫相互帮助来抵御危机,这种互相平衡的智慧远远出现在人类发明杀虫剂之前;靳立鹏的《种子计划》则追溯了全球濒危种子的收集与活化这一领域,拜访种子科学家和育种者们,并由此重思“生态种植”这一概念;同时,艺术家与策展人对于吴其濬——中国第一位命名“植物”一词的博物学家(植物学家)的重访——他在固始的东墅植物园编撰《植物名实图考》,也将这一脉络与中国传统技术史进行了重新的勾连;龙盼的《风铃》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人、植物与环境的真实关系,艺术家通过植物采矿(从富集金属的植物里回收金属)从电子垃圾污染地区的植物中提取铜,并将其制作成一颗小风铃,提示人类在土地所留下的痕迹将远远长于人类本身。艺术家周知远介入了微生物的生活,在作品《孢子》和《子孢》中,他将与人类医学史息息相关的青霉菌群落封印,使菌群处于休眠状态,气泡正是休眠前的生命体呼出的最后一丝空气;艺术家郝经芳和王令杰的《太阳画》则将太阳视为艺术家,通过自制的装置,在一周之中记录下其画作痕迹,这与日晷有异曲同工之妙,却跳脱了工具性;艺术家苏永健和巴瑞云的作品《当呼吸可以言语》则将人视为地球中芸芸物种中的一员,在去除语言这一人类特有的工具后,回到平等的物种视角,用最为原初的方式来重新审视个体间沟通这一最为平常不过却又至关重要的对象。“智能”所具有多重的解读方式,又体现在关山月美术馆对于经典藏品进行数字活化的宏大计划,展览的馆藏单元所展示的三件作品所涉及的主题——梅、荷与夏虫,均与“植物”有关,作品呈现的形式却使用了噪音算法、声音艺术、水墨动画等与“智能”技术相关的手法。其中包含了关山月先生的经典主题“梅花”转为沉浸式艺术的全新视听版本、艺术家陈湘波的“残荷”水墨原作结合噪音算法所做的《新秋·晓风》,以及青年艺术家汤柏华屡获殊荣的影像作品《夏虫国》——由《庄子》文本所阐发的夏虫国人寻冰之旅,在此展示了全新的影像版本和数十件泥板手稿。



重新修复“生态关系”

《植物智能计划》以“生态关系”为切入点,基于植物智能研究,承认植物的能动性和权利,利用生物科技手段和材料,修复商业育种作物丧失的与动物之间的生态联系,这是对植物和动物间被人类异化的“生态关系”的修复。作品创作者——张天怡主张“深层生态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非传统的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判断。


张天怡,现工作与生活于北京。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北京)艺术与科技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曾在法国北加莱公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她的创作和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生态艺术和生物艺术等领域,她的生态艺术作品以跨学科交叉的研究作为创作方法,将科技视作修复生态的重要机遇,有着浓厚兴趣将“机器”与“生态”结合去探索修复生态的新方法和探索生态艺术的新语言,探讨?“?类中?主义”的平等?态关系。


植物智能计划 张天怡 植物、电路板、3D 打印、亚克力、影像、文献 装置

200cm × 200cm × 200cm 2021


金属风铃的另类前生

艺术家龙盼通过植物采矿(从富集金属的植物里回收金属)从电子垃圾污染地区的植物中提取铜,并将其制作成一颗小风铃。在风的吹拂下,金属碰撞的声音不同于植物摩擦的“窸窣”声音。重金属的稳定性表明它们存在于远远超越人类时代。在人类逝世之后,地质层中广泛的重金属痕迹将成为我们留下的一个铭文。


龙盼,现生活与工作于中国。她是位工作于艺术、调研、技术和社群的社会实践艺术家,她使用数码和生物材料,例如真菌、植物、污染物、电子元件、矿物等,媒介包含但不限于生物雕塑、装置、影像、摄影等,围绕生物修复和生物政治学问题进行合作。她对环境中的人类足迹,以及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感兴趣,并通过 "植物冶金学 "和 "真菌降解 “等生物技术,使环境不可见的变化变得可见。


风铃 龙盼 电解铜脉、影像 尺寸可变 2021


“生命时间胶囊”持续未来

作品《种子计划》针对气候危机正在给农业、食物安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冲击。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现代工业农业在持续摧毁生物与种子的多样性,形成越来越同质化的世界。计划旨在整合艺术、科学与社群参与,以多维度方式进行拯救多样性与社区赋能的行动,呈现这些承载植物、人类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生命时间胶囊”如何揭示未来可持续的秘密。


靳立鹏,现工作和生活于中国重庆。博士毕业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现任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也是国际生态艺术家目录(The Ecoartist-list)成员。全球生态教育联盟顾问,出版专著有《生态艺术》。他曾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当代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宁波美术馆等地举办个展,并合作策划2019年“未来·世界·花园”重庆南川黎香湖生态艺术季,2020年重庆生态艺术季,2023“涌现”国际生态艺术展览活动等项目。



靳立鹏 综合材料 种子、布、培养皿、照片、影像 尺寸可变 2020- 至今


太阳也会画画

艺术家郝经芳&王令杰每天邀请太阳来作一幅画。依靠一台由透镜和热敏纸等组成的装置,阳光穿过透镜,聚焦在热敏纸上,并以自己的能量在热敏纸上记录在天上划过的痕迹。同时,吹过的风,飘过的云朵,以及经过的路人等随机因素也一起参与到太阳在每天所创作的“太阳画”之中。


郝经芳&王令杰,现工作生活于法国米卢斯和中国上海。其创作关注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以及人们对其发生的感知,主要媒介包括装置和影像。运用材料科学及工程学原理创作的作品呈现了对认知、情感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探索,传达了一种交织着理性与感性色彩的形而上的思考。作品经常呈现于国际艺术机构和画廊,其中包括:第十四届里昂双年展、法国巴黎东京宫、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尤伦斯沙丘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



太阳画

郝经芳&王令杰

阳光热敏纸、热敏纸、玻璃、

凸透镜、圆木、金属

绘画 32cm × 32cm × 5,

装置 65cm × 65cm × 100cm

2015


当呼吸可以言语

作品营造了一个交互场域,试图剥离我们现有的、极其高效的语言体系,借由呼吸引发头顶的触角摆动发声,将动物的交流方式复归于人类身上以制造新的面对面关系。在此,人们以往惯用的言说经验被以悬置,现有语言的一切符号被简化为信号,趋于贫瘠化、类动物化。艺术家尝试提出问题:作为自然的一员,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彼此间的联结关系?


苏永健,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现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博士,他有多件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收藏,所获重要奖项还包括流明奖(The Lumen Prize)提名、LIFE GEEK等。并曾于全国各地,瑞士、德国及威尼斯重要展览展出。

巴瑞云,现生活工作于北京,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方向博士生。她工作涉及表演、影像、公共参与等多方面实践性内容,作品主要围绕重构当代语境下身体的感知等问题展开讨论,试图进一步探讨在当下生活里,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空间、身体、触觉、呼吸与面对面的关系。


当呼吸可以言语 苏永健 & 巴瑞云 麦克风和扬声器、亚克力头罩、综合媒介 尺寸可变 2023


封印真菌最后的呼吸一瞬

艺术家周知远将青霉菌群落封印,使菌群处于休眠状态,作品中的气泡正是休眠前的生命体呼出的最后一丝空气。艺术家短暂的介入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循环,与人类无法决定规律的生死相悖,阻断了作为分解者的真菌在自然界中的生物功能,借以核磁共振成像这一常用的医学手段,对群落进行逐层定格,借由科技手段合成孢子作品的成像,形成似真似幻的生命群体的影像,并呼应真菌被封印休眠的状态,将作品以相同方式不规则封印,形成闭环的对照形态。


周知远,现工作和生活于深圳。在深圳市人民医院ICU(重症监护室)工作十九年。周知远的创作一直在围绕「生命」进行,他以独到的视角观察生命于细微之处,并借助多种媒材和数字影像的方式,赋予感性的生命以理性的记录和美丽的发现,周知远的艺术打破了「生」与「死」的界限,影响着观者对生命的态度。2022年,其作品《孢子》(曾用名《星域》)展出于由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举办的第五届亚洲艺术双年展,并获最高奖项金奖。



孢子

周知远

艺术微喷、松木板、树脂包裹

45cm × 45cm × 3cm × 2

2022-2023




子孢

周知远

激光精雕灯板、套层亚克力、

数字喷绘、光油晕染

60cm × 60cm × 10cm × 3;

120cm × 120cm × 10cm × 2

2022-2023


二次写意的疏影暗香

以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的“梅花”系列作品为灵感,王萌+于淼为观者构建了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将观者带入流动的古典与现代交汇的空间。在视觉创作过程中,王萌+于淼使用粒子流动的形式走进关山月的色彩世界。以今日数字化的视角重新理解20世纪艺术创作,在色彩的流动中进入二次写意的艺术境界。


王萌+于淼现工作与生活于上海,是由新媒体艺术家王萌和音乐家于淼创立的音乐组合。他们以探索的方式,通过对古老原声乐器的独特演奏与电子乐的对话展开人性与数字间关系的思考与讨论。同时其打破传统表演形式,将音乐的创意和灵感延伸至新媒体艺术领域中。


疏影暗香 王萌 + 于淼 动画影像 尺寸可变 2023


虚实相生 秋日荷塘

《新秋·晓风》以艺术家陈湘波的「残荷」系列为蓝本,噪音图形的变化与风拂水面的波纹彰显灵动的氛围。作品围绕秋日荷塘的意向,在保留水墨作品中的皱擦效果的同时,通过元素的浮现重新构图,虚实相生配合流水虫鸣,苍劲的气息是繁华过后的沉淀与反思。


陈湘波,现工作与生活于深圳,现任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朱剑非,数字艺术家,游戏编程专业背景。作品以参数化生成为源动力,探索更多视觉可能性,以及作品与空间、科技与自然的关系。作品类型包括数字影像装置、机械装置,参数化雕塑。


新秋·晓风 陈湘波 & 朱剑非 动画影像 尺寸可变 2023


《夏虫国》的寻“冰”之旅

《夏虫国》是艺术家汤柏华屡获殊荣的影像作品,影像讲述在遥远的夏虫国,人们只有三季度的生命,春生秋死。在他们的史书记载:“冰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但无人知晓什么是冰。一位年轻勇敢的将军决定造一艘大船去寻找那叫“冰”的东西。


汤柏华,现工作与生活于长沙。他出生于湖南浏阳,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童年时代关于浏阳烟花时间转换的记忆,让"时间的历史和爆裂迸发"成为他感兴趣的方向,执导完成动画《夏虫国》、敦煌驻地创作项目《莫高霞光》,完成大型绘画作品《中国历史长卷》。关注于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下的意义,东方审美的生动力度、东方先民的鲜活品格在当下的呈现,泥板是其作品重要的材质,怀有与古人时间对话的纯朴心意,将承载时空记忆的敦煌泥板作为其作品的重要材质,通过对天地万物与遥远传说的描绘建立当下与过去的时间对话。


夏虫国 汤柏华 动画影像、石膏板上水墨和矿物 尺寸可变 2014



资料提供/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

编辑/Kate

乐聚 >>

户外

凤凰生活杂志订阅

关键词搜索




何穗 艺颂自然华彩


De Beers 戴比尔斯珠宝Inspired by Nature高级珠宝展以无与伦比的华彩与璀璨,国际超模何穗佩戴多套高级珠宝闪耀出席,于璀璨华彩中,与品牌共襄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