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国香港西九文化区、亚洲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 M+呈献全新展览“造物记”。展览作品选自
M+藏品,从制造过程出发,探索这种创意表达的各种面向,推究造物之举长久以来对于人类生活、全球社群和脆弱的生态系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展览于2024 年 11 月
2 日(星期六)起于 M+开放式展厅向公众开放。
“造物记”展览现场,2024 年摄影:梁誉聪 图片由 M+提供
“造物记”展览现场,2024 年摄影:梁誉聪 图片由 M+提供
“造物记”展出的作品大部分来自 M+馆藏。展览作品来自众多艺术家、设计师及建筑师之手,包括约翰.基治、哈罗德.科恩、Julie &
Jesse、前田约翰、拉法埃拉.德拉奥尔加、安娜.里德勒、Ki
Saigon、藤森照信、吴世正、黄炳培,以及武重义建筑事务所。展览追寻造物的过程,由概念、研究、设计到生产,还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网络。透过深入研究精选作品背后的灵感、技术和影响,此展览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在造物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些过程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造物记”展览现场,2024 年摄影:梁誉聪 图片由 M+提供
展览亦探讨创作人如何运用适切的设计、创新的物料和别具创意的循环再用策略,从而发掘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这些思想置身于宏观的历史和社会政治脉络之中,并分为四大主题:“陶瓷:观念蜕变的故事”“物料的潜力”“人手与机器”“行为与后果”。
倪海峰
《离境与抵达》(局部)
2005 年
釉面瓷
© 倪海峰
图片由 M+提供
为配合展览开幕,东展厅展出建筑师黑川纪章经典之作中银胶囊大楼(1970–1972),展示当中一个经修复的胶囊单位。该大楼曾经拥有
140个独立的小型公寓单位,专为在郊区居住却在东京市中心工作的人们提供住所。日本代谢派建筑运动在 1960
年代兴起,是源起于亚洲最重要的建筑运动之一,而这座大楼就是少数根据代谢派理念建成的建筑物之一。2000
年代初,中银胶囊大楼开始老旧失修,尽管人们屡次尝试保育它,也引来全球媒体关注,大楼还是于2022
年被拆卸。只有二十三个胶囊单位获保留和修复,被少数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M+就是其中之一。同场亦会展出数段由 M+制作、并得 NHK Enterprises
协力的影片,分别讲述代谢派的由来、黑川纪章的愿景,并由建筑师兼历史学家藤森照信阐释大楼结构的独创性及其命运。将中银胶囊大楼中的一个胶囊单位纳入收藏,加上现正在“物件.空间.互动”展览中展出、出自菊竹清训之手的大坂万博塔(1968–1970)嵌板,令
M+成为唯一拥有两件代谢派少数建成的建筑物构件的博物馆。
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表示:“‘造物记’透过创作这个错综複杂的世界,诉说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
M+藏品非凡的广度与深度。此展览阐明了当代视觉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深厚联繫,并以丰富多元的故事,凸显造物这个行为为何在当今社会仍然举足轻重,而且是前所未有地重要。黑川纪章的代表作中银胶囊大楼中的一个胶囊单位,现已纳入
M+馆藏,我非常高兴能将它与仓俣史朗的清友寿司吧(1988)相邻展出,让现代社会不同时期的日本设计和建筑工艺展开独特对话。”
“Morisawa 10(蒙娜丽莎)”海报
1996 年
平版印刷
© 前田约翰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M+设计及建筑主策展人 Ikko Yokoyama
表示:“‘造物记’聚焦于造物过程的各个方面,以及重要制品所产生的影响,突显了我们日常生活所用的物件背后的动机、方法和影响,是目前的设计及建筑展览‘物件.空间.互动’的延续。此展览跨越学科,关注由概念到创造的历程。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不仅彰显了创作人、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的匠心独运,还展示了造物的过程、人类的共同经验,以及不断演变的当代视觉文化景观如何紧密交织。获细心修复的胶囊单位来自中银胶囊大楼,它是国际讚赏的建筑地标,体现了日本现代上班族精緻入微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反映了创意表达、功能性、乐观精神和社会变化。”
M+此前为展览举行开幕仪式,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行政总裁冯程淑仪、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M+艺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鍊、M+设计及建筑主策展人 Ikko
Yokoyama 和 M+设计及建筑策展人张俊杰均有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