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首页

首页 >> 乐志 >>

幕启东方 法兰西喜剧院300年舞台珠宝史诗

时间:2025/6/10 16:16:51

拉歇尔在戏剧《费德尔》中佩戴的王冠,饰有仿真珍珠和浮雕肖像,1843年

©法兰西喜剧院藏品,摄影:Benjamin Chelly


“当珠宝成为角色灵魂,戏剧便有了不朽的光”。

“舞台珠宝超越了装饰,是角色灵魂的化身……它们以精湛工艺与象征力量,为表演注入深度。”

“当莫里哀的桂冠遇见中国戏剧,我们终于读懂了伏尔泰笔下东方不是异域,而是镜廊”。


荷内·莱俪

献给莎拉·伯恩哈特的胸针

1896年 © 法兰西喜剧院藏品


2025年5月1日至10月7日,由梵克雅宝支持创立的LÉCOLE珠宝艺术中心中国分部,携“瑰宝启幕:法兰西喜剧院舞台珠宝臻藏”展览首次登陆中国。100余件舞台珠宝、戏服、手稿及文献,以沉浸式戏剧布景揭开法国戏剧三百年的璀璨历史。从拿破仑御赐的镀金桂冠,到莎拉·伯恩哈特的莱俪胸针,从东方美学戏服到当代舞台珠宝——这些从未离开巴黎的“舞台精灵”,首次与中国观众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法兰西喜剧院

戏剧史的活化石

轮演制:每周轮换四部剧目,每日排演新戏,演员需以不同风格诠释同一角色。


幕后帝国:500名工匠团队自主设计、制作戏服与布景,保留从18世纪刺绣到3D打印的技术遗产。


数字新生:通过数字化项目与全球巡演,让古典戏剧在元宇宙时代焕发新生。


法兰西喜剧院被誉为法国最具标志性,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剧团之一。剧团亦被称为“莫里哀之家”(Maison de Molière),三个多世纪以来始终在法国戏剧传统中占据核心地位,演绎着丰富多元的古典戏剧与现代剧目。法兰西喜剧院位于巴黎历史悠久的黎塞留大厅,其使命之一是传承戏剧文化,同时积极拥抱现代创新。


1680年,法兰西喜剧院奉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之命创建, 其历史源远流长。剧院由两家剧团合并而成,其中之一正是莫里哀创办的演员剧团。然而在剧院创立之时,这位伟大的剧作家已辞世八年。这座举世无双的剧院自诞生以来始终引领艺术创新,将须臾即逝的舞台幻梦谱写成传颂不绝的隽永诗篇。


法兰西喜剧院的黎塞留大厅



安托万·莫尼耶,法兰西喜剧院内景 1790年,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数百年来,法兰西喜剧院在秉承其独有的经营与运作方式的同时,不断革新剧目编排、表演风格、舞台呈现与制作方式,以契合时代脉搏。三座巴黎剧场的管理,密集的巡演日程、数字化项目制作、全面的沉浸式视听策略,以及每个演出季近900场的精彩演出——法兰西喜剧院始终充满活力,为观众呈现永不落幕的舞台盛宴。剧院由四大法人实体共同运营, 其中包括1681年创立的“法兰西喜剧院演员社团”。七十余位正式演员始终处于剧院运营管理活动的核心,即围绕着三大基石展开:剧团、剧目与轮演制。


法兰西喜剧院拥有庞大而精细的幕后团队,每天有近 500名工作人员紧密协作,确保每场演出的顺利进行。他们从事的职业包罗万象——从传统手工艺制作到行政管理乃至覆盖前沿科技领域。剧院始终坚持自主设计、制作、改造及修复舞台布景与戏服,这种独树一帜的做法在戏剧界极为罕见。这份历代相承的专业技艺,构成了法兰西喜剧院独一无二的艺术遗产,奠定了其享誉法国并蜚声世界的卓越地位。


缔造法国剧院历史的传奇演员

名伶风华——珠宝即人设

“演员们佩戴的不是珠宝,而是角色的命运”

塔尔玛:拿破仑赞他“我们创造了历史”,桂冠上的月桂枝是帝王与演员的共谋。

莎拉·伯恩哈特:莱俪为她定制蛇形胸针,缠绕颈间如戏剧女王的危险魅力。

穆内-絮利:为还原《阿达莉》祭司胸饰,用刻面玻璃替代宝石,让神权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塔尔玛(1763—1826年)

帝国的荣光 Imperial Triumph

桂冠,象征着至高无上的荣耀与成功。1814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对著名演员弗朗索瓦-约瑟夫·塔尔玛在戏剧《布里塔尼库斯》中饰演尼禄一角的精彩演绎给予高度赞赏。为表达他的赞美之情,拿破仑特意赠予塔尔玛一顶镀金金属桂冠,其设计灵感源自拿破仑自身的加冕之冠,并配有精致的皮革礼盒。礼盒中同时附有帕尔费·奥格朗所雕制的版画,以及拿破仑的亲笔题词:“塔尔玛,我们创造了历史”。这件藏品,堪称是法兰西喜剧院珍藏中最负盛名的珍品之一。



塔尔玛于让·拉辛剧作《布里塔尼库斯》中饰演尼禄时所佩戴的桂冠1814年 © 法兰西喜剧院藏品


拉歇尔(1821—1858年)

悲剧名伶 Tragic heroine

1840至1850年代,拉歇尔是法兰西喜剧院红极一时的舞台巨星,在饰演拉辛经典剧作《费德尔》中的女主角时, 她曾佩戴过风格多样的古典冠冕,将浪漫主义的时代瑰丽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位传奇女伶生动诠释了拉辛笔下的悲剧女主人公的形象,更以精妙独到的方式重塑了古典珠宝的美学理念,为其注入了浪漫且富于戏剧张力的新气息。这一顶主体为银镀金材质、饰以仿珍珠和贝壳浮雕的冠冕,凭借其精湛的工艺水平,堪与顶级珠宝大师的作品相媲美。


拉歇尔在戏剧《费德尔》第一幕中佩戴的仿珍珠浮雕冠冕 1843年 © 法兰西喜剧院藏品


莎拉·伯恩哈特(1844—1923年)

戏剧女王 Queen of the theater

她是群星中最璀璨的那一颗,是神圣女神,亦是致命红颜……莎拉·伯恩哈特作为法兰西喜剧院史上无可取代的传奇女伶,她演绎过众多经典女性角色,佩戴着令人惊叹的华美珠宝。珠宝巨匠荷内·莱俪与乔治·富凯皆为她钟爱,他们为莎拉的舞台演出专门设计与制作珠宝珍品——这种非凡的合作方式,折射出莎拉独特的个性魅力与卓越声望。1879年,她在维克多·雨果获得巨大成就的剧作《吕布拉斯》中饰演王后时所佩戴的“银色王冠”, 设计糅合丰富的皇家装饰元素,冠顶饰以一枚十字架,高贵而华丽,尽显女王风范,一时风靡巴黎剧坛。


莎拉·伯恩哈特于剧作《吕布拉斯》中饰王后一角时

所佩戴的王冠1879年 © 法兰西喜剧院藏品


威廉·唐尼

维克多里安·萨尔杜的剧作

《西奥多拉》中的莎拉·伯恩哈特 1889年 © 法兰西喜剧院藏品


“莫里哀之家”的三百年传奇

路易十四将莫里哀剧团与皇家宫廷剧团合并,创立法兰西喜剧院。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轮演制剧团,它既是“莫里哀精神”的守护者,也是戏剧创新的试验场。


尼古拉·米尼亚尔,《莫里哀饰凯撒》(出自皮埃尔·高乃依的《庞培之死》)1658年,布面油画© 法兰西喜剧院藏品


角色的第二张面孔

舞台珠宝,仅仅是一种配饰,还是角色个人特征的演绎? 这一问题,至今仍无定论,人们对舞台饰品的理解,历经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在古典戏剧中,妆容与面具往往用于区分不同的角色。中世纪的神秘剧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滑稽剧则几乎不使用任何珠宝饰物;而到了17世纪,演员才开始穿戴私人的华服与珠宝登台,力求在舞台上绽放光彩。直至18世纪,剧院才开始注重戏服和配饰的真实性与历史准确性。1768年,知名剧作家夏尔-西蒙·法瓦尔的妻子法瓦尔夫人勇开先河,成为首批“甘愿舍弃浮华装饰,以还原角色本真”为理念的舞台艺术家之一。她在莫扎特的首部歌剧《可爱的牧羊女》中饰演农家少女时,身着朴素的农装,胸前佩戴一枚小巧的十字架。此后不久,悲剧演员克莱隆小姐与塔尔玛更进一步,为现实主义舞台开辟道路,推动戏剧向着更具历史真实感的方向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专业工坊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精心打造的舞台饰品仍珍藏于巴黎歌剧院与法兰西喜剧院的艺术宝库中,并在经典复排之际偶尔再现于舞台。如今,在传统材质以外,乳胶、树脂等创新材质也被纳入了舞台珠宝的制作中,以与时俱进的方式延续这项工艺。而仿制珠宝的制作技艺仍被珠宝匠视为值得坚守的手艺传承。


(左)安托万·雷内·特兰卡尔

《加布里埃尔·德尔瓦尔肖像》卡纳瓦雷博物馆馆藏


(右)玛丽·范·赞特在《拉克美》中的角色造型,1883年 Marie van Zandt in the role ofLakmé, 1883


璀璨幻梦

罗库尔小姐

混搭风格 A mixture of styles


直至19世纪初,演员们依然热衷于将舞台珠宝与日常珠宝混搭佩戴。在这幅肖像画里,罗库尔小姐头戴戏剧冠冕,身佩古典风格的扣针,同时又搭配了华贵的当代珠宝套饰,包括由硕大珍珠制成的项链、手链与耳环,整体风格奢华迷人。随着浪漫主义与追星崇拜文化的兴起,这一混搭风潮逐渐转变。为了更精准地还原历史, 剧院开始专门为演员提供舞台专用珠宝,这些珠宝有时也被演员们在日常场合中佩戴。


罗库尔小姐身着阿格里皮娜戏服

让·拉辛剧作《布里塔尼库斯》 1812年 © 法兰西喜剧院藏品


穆内-絮利

忠于历史 Historical fidelity

“名伶”一词由让·考克多创造,用以形容那些在他青年时代观剧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表演艺术家。


穆内-絮利便是其中之一。他颇为注重历史还原度,对每个角色的研究都细致入微,不仅为了更准确地诠释人物,也为了能使戏服和道具完全契合历史形象。耶路撒冷大祭司的胸饰是圣经时代传说中的圣物,其经典造型广为人知,因此在制作时必须严格忠于历史原型来进行复刻。1761年,剧院委托制作了第一版复制品。1892年, 演员穆内-絮利借助剧院的工艺资源,以切割刻面玻璃替代贵重宝石,打造了一件全新的胸饰复制品。


穆内-絮利于让·拉辛剧作《阿达莉》中饰乔德时佩戴的胸饰1892年 © 法兰西喜剧院藏品


幕后工坊

从贝壳浮雕到塑料瓶

尽管舞台珠宝在工艺上几乎与高级珠宝无异,其制作却需选择成本较为低廉的材料。无论是天然材质,还是仿贵金属与贵重宝石的人工材质,这些材质所呈现出的效果依旧光彩夺目。跟随本文,深入探索仿真材质的奥秘。


从奢华的典礼装饰到用回收塑料制成的道具,舞台珠宝历经了一场渐进而深刻的变革。最初,它们仅是地位与名望的象征,后来逐渐演变为服务于剧情的叙事工具。然而,用非传统材质打造的当代舞台珠宝,正逐渐取代以仿真材质制成的精致饰品。回收塑料、汽水罐、橡胶、树脂……这些舞台服饰界的新秀们,为舞台呈现增添了更多奇幻色彩。2023年,法兰西喜剧院重新排演了皮埃尔·高乃依的希腊悲剧《美狄亚》,剧中所有道具均选用这些创新的材质设计而成。科林斯国王之女克勒莎佩戴着由塑料瓶切片和现成的金属部件拼成的头饰,经制帽师的精心雕琢,这些部件幻化为绢花般优雅绽放的花瓣。美狄亚头发中佩戴着一枚经过做旧处理的皮革箭头,营造出仿佛是沉重金属饰件的视觉效果。箭镞以马尾鬃为支撑,巧妙融入演员发间,仿若施了魔法般稳固而自然。


《厄勒克特拉 / 奥瑞斯忒斯》

作者:欧里庇得斯,导演: 伊沃·范·霍夫


贝壳浮雕工艺再现

浮雕艺术可追溯至古典时期。工匠在各类玛瑙上运用雕刻与浅浮雕工艺,再辅以高超的抛光技艺。为模仿硬宝石的浮雕效果,后人改用贝壳材质,利用其天然的双层结构进行雕刻,亦能呈现出立体分明、真假难辨的艺术效果。



玻璃古老光辉

玻璃制造工艺同样可追溯至古典时期。早在古时, 人们便已利用玻璃材质,营造出天然材料的视觉效果。1746年,珠宝匠乔治-弗雷德里克·斯特拉斯发明了含铅玻璃(亦称“斯特拉斯水晶”),这一材质成为了仿制宝石的关键材料之一,铅的加入也提升了玻璃的光泽度。


陶瓷窑炉中诞生的“宝石”

玻璃是晶莹剔透水晶的理想替代品,陶瓷也能几近完美地再现硬质宝石的质感与色泽。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工匠将颜料与各类珐琅巧妙融入釉中,便可获得质感逼真的人造欧泊、绿松石、孔雀石及青金石效果,令人惊叹于陶瓷所能呈现的宝石之美。


奇妙的海洋瑰宝

在20世纪以前,珠宝匠创作时所用的珍珠,皆为天然珍珠,大多采自波斯湾地区。为仿效这类稀有之物,工匠曾用珍珠母贝打磨成珠作替代。自20世纪上半叶起,养殖珍珠、酚醛树脂及各类塑料也相继被用于仿制珍珠。




沉浸式布景

从观众席到后台

“天鹅绒幕布后,藏着另一个宇宙”

“这些珠宝曾见证过无数个戏剧之夜,如今,它们在中国观众的凝视中重生。或许正如莫里哀所言:‘戏剧的真谛,在于让虚幻比现实更永恒’。”


拉歇尔在戏剧《费德尔》第二幕中所佩戴的彩色宝石冠冕

1843年,铜镀金,镶嵌15枚刻面彩色玻璃及绿松石


策展方:LÉCOLE与梵克雅宝的文化之心

“珠宝不是奢侈品,而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语言。”


LÉCOLE使命:自2012年创立,通过课程、展览、讲座与书籍,分享与传承珠宝艺术。

梵克雅宝的基因:从Alhambra四叶幸运系列到支持本次展览,世家始终以工艺传承为核心,让珠宝成为“可佩戴的诗歌”。


观展指南

时间:2025.5.1-10.7(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

LÉCOLE珠宝艺术中心中国分部

上海市淮海中路796号历峰双子别墅



资料及图片提供/LÉCOLE珠宝艺术中心

编辑/郭蔷

乐志 >>

凤凰生活杂志订阅

关键词搜索



BVLGARI宝格丽亦在时光更迭间汇聚不竭灵感,以焕发新的光彩诠释华彩永续的富饶意涵。宝格丽耀目发布华彩永续品牌大片,颂赞永不停息的新生与蜕变,鼓舞以无畏和自信姿态,展现自我的卓越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