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首页

首页 >> >> 山西人物

疯狂剔尖侠

时间:2016/6/13 11:39:05

孙晋文,晋中市榆社县箕城镇北泉沟村人,从小爱好发明,做出的什么东西都有模有样,有些发明还一直沿用至今。18岁时当了铁匠,后从事过多个行业,如今69岁,一辈子都在钻研发明,7项发明已获得国家专利,还有一项专利已获批,本月即将颁发,另一项将在2017年颁发。孙晋文自称这一辈子他都走在发明创造的路上。



5月12日上午,农家小院里孙师傅正在专心摆弄着一些繁琐的零部件,记者提议先看看孙师傅研发的剔尖机,孙师傅热情地将记者领进屋里,把机器的电源插上,然后便介绍起剔尖机的神奇功能——3分钟就能把4公斤重的面团完全剔好!这是孙晋文去年刚刚改良好的机器,适合饭店、食堂使用。听闻这里有这样的机器,不少人慕名前来,考察一番后,纷纷要求让孙晋文给他们组装一台,愿意出价5000元。孙晋文说,他现在手里的订单有10个,近的有太原,远的有河北、安徽、黑龙江……很多省市的人都找他求购机器。因为人力有限,老人说,他只能接10台,还有人打来电话定制,只能婉拒。

剔尖是山西人最喜爱的面食之一,尤其在晋中一带。在榆社,剔剔尖是农村妇女必学的技能。孙晋文从小因为家庭的变故,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天天要给一大家人做饭,孙晋文从小就想着怎样能为奶奶减轻负担。后来奶奶年龄越发大了,孙晋文便想着发明一种“剔尖机”,能让奶奶在剔不动剔尖的时候,也能吃到好吃的剔尖面。



18岁时,孙晋文在榆社县铁木工业社里当了铁匠,每天高强度的工作,吃饭不规律,患上了胃病。几年之后,他放弃了那份工作,回到家后,由于体质弱,他成了村生产队的自由流动人员,主要是为农民搞修理加工服务,种地的锄头等农具都由他负责修理维护。这个岗位恰好给喜欢摆弄器械的孙晋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工作的同时就有很多机会和时间去钻研自己想做的事,他总是琢磨各种机械,研究机器如何能代替双手,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从一个便于折叠存放的板凳开始,孙晋文不断有新的发明,带有减光镜片防烟雾电焊护眼罩、耐用型铝锅底、饸饹面机……这些大大小小的发明有的用时一两天,有的则需要几个月,这些发明他进展得都比较顺利,但惟独做剔尖机的事儿进展艰难。



小学文化的孙晋文不会画图纸,所有的构思和设计只能藏在脑子里,凭自己的实践经验,他一点点地琢磨机器的框架,需要的零件,怎样操作……这些问题几乎日日夜夜都盘桓在他的脑海中。很快,他就用木头制成了一个剔尖机的模型,模型基本可以运作。接下来就需要把它转化成实物,可这个转化难度非常大,一次不行再来一次,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孙晋文的剔尖机始终没有成功。


上世纪70年代,因为铁匠的手艺,孙晋文在村里早已经是“万元户”,为了研究剔尖机,他找工人做零部件,先后“砸”进去很多钱。家人多次劝阻无果,妻子与其分居,儿女们也与他少有来往,但孙晋文始终充耳不闻,依旧一心埋头搞他的研究。村里人都说他疯了,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搞那些没用的,不仅没挣钱,还往里面搭钱。顶着巨大的压力,孙晋文的发明渐渐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当所有的零部件都已就位后,孙晋文自己打铁改造基架,剔尖机基本初具模样。可是,当他拿面团进行试验时,却总不尽如人意。机器总是不能连续运转,剔一根就卡住了。怎样才能做出一个能连续运转的剔尖机呢?这个问题困惑了孙晋文好多年。他先后用钢丝绳、胶皮等进行了多种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用一根自制的弹簧作为缓冲解决了这个大难题,机器终于可以伸缩自如,连续运转。

(来源:黄河新闻网)

>>

山西人物

凤凰生活杂志订阅

关键词搜索



Giorgio Armani 不止于 镜像之中





胡歌演绎

Giorgio Armani 品牌形象代言人、演员胡歌在亦如油画一般的画面中充满表现力,既坚强又冷静,一种不同以往的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