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采·收获在艺术的田野上
2021年4月14日,唢呐与啵咧演奏家广西艺术学院校长侯道辉教授“自度曲”《印象·三月三》(吕军辉配器)“吹进了”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壮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啵咧第一次在国家级音乐殿堂展现。这首充满壮乡风情的乐曲在“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春暖花开》交响音乐会上,由侯道辉教授培养的研究生、青年教师贾阿龙演奏,著名指挥家汤沐海挥棒广西演艺集团交响乐团协奏,首都各界观众逾千人观看演出,壮乡情韵,回响京城。观众评价该作品形式新颖、曲调欢快、风格独特,充分表现了壮乡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赞美,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其欢快灵动的旋律和精湛的啵咧演奏技巧,给现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汤沐海先生对壮族乐器啵咧很感兴趣,音乐会期间与侯道辉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印象·三月三》创作于2020年春季疫情期间,侯道辉教授以壮族民歌音调为素材,主题旋律在民族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注重发挥啵咧音色柔和甜美的特性,运用吐音、滑音、花舌等技巧,充分展示了啵咧丰富的表现力,乐曲仿佛把听众带入“三月三”节日里人们尽情舞蹈、欢乐对歌的场景,感受着喜庆、热烈的节日气氛。该作品在2020年第九届“中国—东盟音乐周”闭幕式的音乐会、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40周年庆典晚会、广西艺术学院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晚会等多次演出,反响巨大,有力地推动了古老的壮族吹奏乐器——啵咧的传承和发展。
侯道辉年少时考入广西艺术学院附中学习唢呐,后进入广艺本科唢呐专业,在老师的指导下,兼修壮族特色乐器啵咧。唢呐最早起于波斯、盛于华夏,啵咧与唢呐属于同一类吹奏乐器,是唢呐家族的成员;“啵”壮语为“吹”、“咧”为“管”,啵咧就是“吹管”的意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1992年,在广西首届民族器乐比赛中,他以一曲钟峻程作曲的《山葬》啵咧演奏震撼当时的八桂乐坛,因为乐曲的前卫意识与现代技法,一度受到业界的质疑。侯道辉凭着扎实的吹奏基本功和二度创作,一路“吹进了”决赛获得二等奖,并在颁奖晚会上表演,广西电视台现场直播,当时来邕担任评委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笛子演奏家詹永明等给予肯定和好评。该乐曲还在当年南宁举办的中国电影与电视作曲研讨会上展演,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徐沛东、李海鹰、雷蕾等从中感受到壮族音乐的神奇与魅力,给予了特别关注与评价,从此夯实了侯道辉在广西乐坛吹奏乐的地位。之后,他在广西艺术学院的岗位上教学相长,在讲台与舞台上辛勤耕耘。他曾赴加拿大、澳门等地表演唢呐、啵咧独奏,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在艺术的舞台上,侯道辉教授和他的学生贾阿龙、刘佳乐、张琳等演奏唢呐、啵咧,“吸粉”无数,每当演奏到循环换气的长音及高潮部分时,观众往往欢呼雀跃,他们精湛的演技,换来了鲜花与掌声!
作为唢呐演奏家,侯道辉为壮族乐器啵咧的传播与教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除了担任学校各大晚会、各大剧目的艺术总监、策划等组织工作,侯道辉教授身体力行,在长期“吹管”的积累中,不断探索作曲的技法,投入创作的作品《壮乡情》(唢呐独奏),获第五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作曲二等奖;以壮族音乐元素及广西西林平别调为素材创作而成的《古城新韵》(啵咧独奏),获第八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作曲二等奖、第七届广西音乐金钟奖器乐作品入围奖,乐曲旋律舒缓时犹如情歌,急促时又似激鼓,具有浓郁的壮族民间音乐韵味,却又不乏时代的气息。
侯道辉教授热爱教育事业,尤其关注音乐教育,重视学科建设,深入一线教学,获得多项省部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由于他能“吹”善“教”,2008年被评为“广西艺术学院优秀教师”,2019年荣获广西艺术学院“教学名师”荣誉称号。著名词作家梁绍武多年来关注侯道辉的教学、演出,在听了他演奏《百鸟朝凤》后评价说,他最美丽的就是一个“韧”字,用一股令人佩服的毅力支撑着人生的追求,用一脉永不放弃的韧性守住心中的激情,把一个“韧”字传递给一批批学生,几十年来保持良好的艺术展示能力和教学示范能力。他还热衷于公益活动,参加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唢呐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中国唢呐名家公益讲堂,讲解《壮族乐器啵咧及〈古城新韵〉赏析》,受到听众的好评。
作为学校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多年来,侯道辉教授带领广西艺术学院及八桂大地有志于音乐教育、表演、创作、研究等群体,投入“八桂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放眼东盟、面向世界,加强国际交流,使外来音乐样式如歌剧、音乐剧、交响乐等,在广西的土地上,在前辈们辛勤耕耘的基础上,继续深耕,呈现繁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广西艺术学院主打的歌剧《大秦灵渠》《大汉海路》,交响合唱《壮天歌》,舞剧《京岛人家 》等引领着广西当代音乐创作与表演本土化、民族化、现代化的繁荣与发展。他还注重研究和研发,在省级以上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2007年获得两项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外观设计专利。2012年开始参与筹办的大型国际性音乐活动“中国—东盟音乐周”,如今已成为与“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齐名的中国新音乐传播交流重要平台。在“中国—东盟音乐周”近十年来的发展中,侯道辉教授与团队成员一直以民族性、探索性、学术性为目标,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族与世界的融通”为宗旨,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中国—东盟音乐周”以其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展现出广阔的成长潜力。
多年来,得益于中国—东盟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交流,广西艺术学院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校注重取众家之长,结合民族地区的特色,发展优势专业;牵手东盟各国,以“中国—东盟音乐周”等平台,发挥区位优势,吸引世界各地的音乐家来南宁进行交流、演出、研讨。由侯道辉教授参与设计、建设的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正发挥着展览、教学、交流、演出等各项功能。目前,学校正向着“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综合性艺术大学”迈进。
艺术无止境,啵咧永不辍,只要在艺术的田野上不断耕耘,就会收获满满,风采常在。
文/ 李君
图/ 广艺宣传部、陈宇
责任编辑/ 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