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 边界 极限近 #建筑界的诺贝尔
2022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设计互联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日本建筑群展《穿越边界:日本建筑展》(Beyond Borders: Architectures of Japan)近期登陆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展览跨越了六大洲的地理界限,囊括了22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日本建筑大师及新生代明星建筑师,围绕他们在国际的36组精彩绝伦的建筑项目,展开了对日本现代建筑跨越地域与文化的叙述。无论是从城市层面的宏观实践,还是基础设施的微观创作,展览通过几代人的建筑实践,以及不断发展的建筑观念,构成具有独特文化属性的“固态”历史。
beyond borders:
architectures of japan
突破
思维的界限
参展艺术家包括活跃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日本建筑师:矶崎新、犬吠工作室(塚本由晴、贝岛桃代、玉井洋一)、阿部仁史工作室、槇文彦、石上纯也、隈研吾、KOBFUJI建筑事务所(小塙芳秀、小塙香)、髙田浩一建筑事务所、筒井康二建筑研究所、莫罗·楠建筑设计事务所(尼古拉·莫罗、楠宽子)、纽约OMA建筑事务所/重松象平、o+h(大西麻贵+百田有希)、R/URBAN设计工作室(雨宮知彦)+东京大学(岡部明子、克劳迪娅·萨凯)、坂茂、青山周平/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藤本壮介、安藤忠雄、岛崎威郎建筑事务所(t-sa)、森俊子建筑事务所(TMA)、伊东丰雄、田根刚(DGT建筑事务所)、waiwai工作室(山雄和真、威尔·阿鲁·阿瓦尔)。本次以模型、视频、摄影、手稿等方式进行多方位的展示,并借此促进中日现代学建筑学界的学术交流,形成宽广的建筑对话。
策展人大岛正说:“《穿越边界:日本建筑展》表达了两国之间充满活力的设计交流,同时也超越了单个的国家与文化,强调各国从本国各地汲取的独特可能性,凸显来自远方与近邻的无限灵感。这些设计跨越几代人,呈现了观念不断发展的进程。”设计互联期待这场展览能为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的实践者带来启发与灵感,并与公众分享日本建筑的人文关怀与面向未来的创新实践。
设计互联开馆馆长、建筑学者Ole Bouman认为面对不同的时代,我们要“穿越”思维的界限,其实在战后,整个建筑行业都在往一种非常宏大的、乌托邦的趋向去发展,这与今天我们建筑行业面临的现实比较起来,是完全不一样。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其实每一代人都在面临迫在眉睫的问题。今天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建筑物理化的空间在逐渐地受到虚拟的、数字化互联网的冲击,互联网不断在开辟虚拟的建筑,或虚拟的城市空间形态。而在现实的建筑实践里,有非常多青年建筑师,很难找到大型项目进行实践,更多的是在从事一些室内的、小型的项目,这就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所以,在面对不同的时代时,我们要穿越思维的界限,转变视角,形成建筑在应对当下问题的一个共识。
Ole Bouman对日本建筑的第一个认识是,不管哪个年代的建筑师,都在用自己的设计尝试模糊“边界”。他们不去强调这是日本建筑,或标示明确的界限,而是在实践里尝试把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相关性的连接、软化边界。在日本建筑里我看到的特点是,他们都在尝试模糊外立面,让它变成一个连接、或是导通的媒介,而不是一种风格。设计互联艺术总监赵蓉表示,很期待这场展览能为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的实践者带来启发与灵感,并与公众分享日本建筑的人文关怀与面向未来的创新实践。
重磅
普利兹克建筑奖大师集结
普利兹克建筑奖历有“建筑界的诺贝尔”之称,自1979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创办至今的总计44位获得者中,日本占据了8位。而本次展览则集结了5位日本建筑大师在全世界各地的建筑项目,包括:现代主义的代表——槇文彦(1993),后现代主义的代表——矶崎新(2019),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1995),富有流动性且百变的伊东丰雄(2013),以纸建筑闻名的阪茂(2014)。这些如雷贯耳的建筑大师,各自拥有着独特的设计色彩,在建筑的领域大放异彩。
01
槇文彦
新陈代谢派的创始人之一
是日本第二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建筑师。无论是1992年完成的代官山集体住宅综合体,还是2017年在中国落成首个建筑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都传递着他“将城市与建筑融合思考”的建筑观念,延续着新陈代谢派建筑可生长、永续发展、本土化的概念。
槇文彦于1928年出生于东京,曾就读于东京大学(建筑学学士)、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建筑学硕士)和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建筑学硕士)。槇文彦一直对教育保持着积极的兴趣,同时继续扩大他的45人规模的事务所业务。在美国生活期间,他曾在哈佛大学和华盛顿大学任教,负责建筑和城市设计专业。回到日本后,他成为东京大学的教授,直到1987年他一直在那里教授建筑学。
槇文彦 漂浮展亭 2019
© 槇综合计划事务所Maki and Associates
荷兰的格罗宁根市(人口约17万)曾属于汉萨同盟,该市委托我们设计了“流动亭”,随着季节的变化,它被用于举办许多该市的创意活动,从音乐节/戏剧表演到宁静的诗歌朗诵会。这个非特定地点的建筑因其流动和独特的形式成为该市的一个令人瞩目的存在。它可以根据人们的视线而发生变化,看起来可能像一只蜗牛、一只苍鹭或者一簇云彩。
槇文彦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2017
© 槇综合计划事务所Maki and Associates
海上世界是一个集合写字楼、商业、住宅开发为一体的滨海新区,该项目是其中的文化中心。该项目设计方案包含面积相当的博物馆及商业空间,鼓励博物馆和商业活动间形成独特的互动关系。建筑内设有博物馆、剧场、滨海多功能发布厅和艺术相关商业设施。
02
矶崎新
巨大影响思想界、音乐绘画、表演界
矶崎新Arata Isozaki
Courtesy of Arata Isozaki & Associates
矶崎新1931年生于九州大分市。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1963年创立矶崎新建筑事务所至今。以大分县立中央图书馆为首,60年代作品多数集中在大分县,1990年代始其作品向国内外扩展,巴塞罗那、(美国福罗里达州)奥兰多市、波兰(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市、冈山县奈义町、京都、奈良、西班牙拉科鲁尼亚、山口县秋吉台、柏林等地均有其作品诞生。2000年以后,其设计活动进一步扩展到中东、中国、中亚等地。
矶崎新主张独立的思考,并以空间的形式展现其思考,绝不追随他人尾后,他比任何一位建筑师都更深入地思考政治、社会、文化与建筑的关联,并将思考转化为建筑语言。他向世人展示了深藏于建筑始源的潜在力量,并在引导世界上激进建筑师们的奇想得以实现上发挥了极大的支援作用。矶崎新跨越半个世纪的活动给予思想界、美术界、设计界、音乐.绘画.表演界以及建筑界以巨大的影响力,他洞察时代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真知卓见。
矶崎新 乌菲兹美术馆新出口 1998/2020 © 矶崎新工作室Arata Isozaki & Associates
1998年,为了应对人满为患的参观者,美术馆举行了一场国际比赛征求改造方案,要求将这个夹层空间改造成画廊,为其增加展示面积,然后在卡斯特拉尼广场一侧开设一个新的出口,同时对广场进行重建。2001年,矶崎新工作室与意大利以及佛罗伦萨市签订了施工合同,目前施工设计也已完成,但由于政权交替、财政困难、建设预定地发现遗迹等原因,这个方案至今仍未动工。由于乌菲兹美术馆每年的参观人数不断增加,文化遗产和旅游部长在2020年将这个方案纳入“伟大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计划到2024年竣工。
03
安藤忠雄
自学成才
安藤忠雄Tadao Ando
(Japanese) 撮影:閑野欣次
(English) photo by Kinji Kannno
1941 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在建筑方面自学成才,1969 年成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代表作品包括住吉的长屋(大阪,1976 年),光之教堂(大阪,1989 年),淡路梦舞台(兵库,1999 年),普利兹克基金美术馆(圣路易斯,2001 年),沃思堡现代美术馆(沃思堡,2002 年),地中美术馆(直岛,2004 年),海关大楼(威尼斯,2009 年)和上海保利大剧院(上海,2014 年)。曾获得无数奖项和荣誉,包括日本建筑学会奖(“住吉的长屋”,1979),日本艺术院奖(1993),普利兹克建筑奖(1995),美国建筑师学会(AIA)金奖( 2002 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金奖(2005 年),日本文化勋章(2010 年),法兰西艺术文化勋章最高荣誉司令勋位(2013年),意大利共和国功勋勋章(2015 年)。曾在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东京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目前是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安藤忠雄 巴黎商品交易所——皮诺艺术收藏2001
© 安藤忠雄TADAO ANDO
巴黎证券交易所的主体部分建于18世纪下半叶,原为谷物交易市场。19世纪末,这里经亨利·布隆戴尔改建成了现在的样子。为了在致敬历史的同时令这里新生为现代艺术的空间,我怀着“在建筑中建造建筑”的想法尝试对其内部空间进行改造。具体而言,我做了一个新旧嵌套的结构,即在现有建筑的圆形平面的中央做了一个直径约39m的圆形结构,向其中插入一个混凝土包裹的直径29m、高约9m的圆柱,从而在圆顶下建造出了象征着美术馆的展览空间。
在这个结构的地下则是一个礼堂。圆柱体的外侧与布隆戴尔建造的建筑内壁之间狭窄的空间,成为了新旧相对的“内部通道”,同时,它也是观众进入圆形结构内部3层展示空间与地下礼堂的流通区域。
04
伊东丰雄
与市民一起思考
城市和建筑的未来
伊东丰雄Toyo Ito
Photo © FUJITSUKA Mitsumasa
伊东丰雄生于1941年。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1965-1969年就职于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1971年设立“都市机器人”事务所,1979年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主要作品有仙台媒体中心,蛇形画廊展馆2002(英国),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八王子校区)、今治伊东丰雄建筑博物馆、大家的森林?岐阜媒体中心、台中剧院(台湾)等。伊东丰雄曾获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子奖,英国皇家协会(RIBA)皇家金奖,高松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普利兹克建筑奖,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建筑金奖等。
2011年他创建了“伊东建筑塾”私塾。伊东希望通过私塾活动,与市民一起思考城市和建筑今后的走向。在建造了自己的建筑博物馆的爱媛县今治市大三岛,伊东也与私塾学生、志愿者、和地方上的热心人在一起探讨着城市未来方策和社区创造。
伊东丰雄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校舎 2016
© 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本项目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园中的商学院大楼。我们将校园周围丰饶的植物和水景引入基地内,两栋主楼顺应绿色水景设计成柔和的弧线状,隔着自然景观的中庭平行布置。建筑每层长210m×宽48m,共6层,总建筑面积为4万㎡。低层部为教室,高层部为研究部门,功能分区简洁明了。除了避难楼梯以外,地上的所有建筑的主体结构均为木结构。短轴方向的梁、柱都使用了层积木材(集成材,engineered wood),用厚160mm的CLT( Cross-laminated timber)板材做楼板,此楼板兼起到长轴方向连系固定的作用。建筑整体结构简洁明快,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造价,并具有易于施工的优点。建筑立面纵横的遮阳板大大地减轻了热负荷,本方案还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太阳能、地热能、定常风力、雨水等自然能源,提出了适用于新加坡热带气候的节能方案。
05
坂茂
用建筑
实践人道主义
坂茂Shigeru Ban
(Japanese)写真提供:坂茂建築設計
(English) Courtesy of Shigeru Ban Architects
坂茂擅长用纸、木等材料开发出轻巧的临时建筑,用建筑技术实践人道主义。1957年坂茂生于东京。1977-80年在加州建筑大学(SCI-Arc、洛杉矶)留学。1984年毕业于库伯高等科学艺术联盟学院建筑系(Cooper Union,纽约)。1982-83年在矶崎新建筑事务所工作。1985年创建坂茂建筑设计事务所。1995年出任联合国难民署顾问,同时创立了支援灾民的活动团体——简称VAN的 “建筑志愿者网络Voluntary Architects Network”。
主要作品有法国蓬皮杜梅斯中心(Centre Pompidou-Metz)、静冈县富士山世界遗产中心、日本大分县立美术馆、位于巴黎西部的塞纳河音乐厅(Musical Complex of La Seine Musicale)、瑞士的欧米茄·斯沃琪本部大楼等。坂茂于2004年获得法国建筑科学院金奖、2009年获得日本建筑学会作品奖、2010年获得法国国家功劳二等勋章、2011年获得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奥古斯特·佩雷奖、2012年获得日本文化科学部大臣艺术奖、2014年获得法国国家功劳一等勋章及美国普利兹克奖。2015年获得日本建筑家协会日本建筑大奖,2017年获得日本紫绶带褒奖勋章及德蕾莎修女社会正义奖。现在任欧洲新包豪斯高级别圆桌会议成员及日本庆应大学环境信息学部教授。
坂茂 欧米茄·斯沃琪 2017,2019 © 坂茂建筑设计Shigeru Ban Architects
本建筑形态因顺应细长的L形基地形状而成,主入口设在欧米茄公司一侧,反侧为卡车搬入口。为了表现斯沃琪标新立异的设计风格和公司的方针,L形的建筑设计为拟生态的木网壳体结构,5个水平层楼板则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木网壳结构的外饰材使用了让木构荷重达到最轻的氟塑膜(ETFE),同时为了满足瑞士严格的环境性能标准和劳动环境标准,木网壳方格网开口还安装了玻璃、太阳能光伏板和不透明及半透明的PVE材。
环球打卡
以建筑“新”世代之名
建筑不是单纯的生活空间或是居住场所,而是传递着建筑师对建筑形态、生活方式深度思考后的产物,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而演变。当下的日本建筑师早已用他们对城市、空间、材料的理解,创造着新时代的建筑语言。
隈研吾
Dundee, UK邓迪, 英国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邓迪分馆位于苏格兰北部城市邓迪的海滨。它是苏格兰的第一个设计类博物馆,成为了苏格兰新的文化传播中心。场地面向流经邓迪市南部的泰河,通过将一部分建筑伸入河中,形成了一种将河流与建筑融为一体的新型环保建筑和地形建筑。
受苏格兰北部奥克尼群岛美丽悬崖的启发,将预制混凝土钢筋以不同角度水平堆叠,形成阴影和多变的立面,尝试将自然的随机性带入建筑中,并通过计算机和参数设计实现了本项目的随机性。
我们在建筑物的中间设计了一个巨大的横向贯穿的孔洞,试图通过此“孔洞”将作为邓迪市中轴线的联合街与美丽的泰河自然连接到一起。作为代表苏格兰的港口城市而繁荣起来的邓迪在20世纪被仓库区与海滨隔开。本博物馆的设计初衷就是要清除所有仓库群,将城市核心的街道、海滨、都市和自然连接在一起形成都市规划核心的充满了野心的设想。通过在建筑物上开孔,城市活动的场所延伸到滨水区。孔洞将城市与自然重新连接,打造了可穿行的滨水区域。
©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Kengo Kuma & Associates
藤本壮介
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
21世纪的枢纽就像一朵云,是一个连续性和一体性并存的中心。我们提案的贝特哈拉滨水中心就是一个云状的枢纽中心,它可以将贝特哈拉、贝尔格莱德城堡、卡莱梅格丹公园、萨瓦河、轮渡码头、有轨电车、公共汽车以及市区等周围环境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集商业和展览设施为一体的空间。由连接周边地区的道路桥所构成的中心广场是一个未来的云状广场,它标志着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从作为边界而存在的白色城墙(过去)到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并重新建立了新的关系。
© 藤本壮介建築設計事務所Sou Fujimoto Architects
犬吠工作室
塚本由晴、贝岛桃代、玉井洋一
纽约,美国;柏林,德国;孟买,印度
宝马古根海姆实验室是一个实验性的公共空间,是古根海姆美术馆的策展人在一个临时的建筑结构中精心策划的免费向公众开放的项目。该建筑结构由犬吠工作室设计,它被认为是城市中的一个弹出式的空中阁楼剧院,可以用来举办各种活动,如研讨会、讲座、展览、电影放映、招待会等。阁楼的空间里放置着家具、屏风、照明设备和舞台,并根据第一层空间所进行的活动需要来提供使用。定义该实验空间的不是由碳纤维建造的轻便小巧的建筑结构,而是正在进行的项目和人类行为的节奏,这就是为什么这 一公共空间在不同的地方可能看起来完全不同的原因。
宝马古根海姆实验室是一个可移动型实验室,可以用作智库和社区的聚会空间,它致力于探讨与城市生活相关的各种问题。我们设计了第一个使用CFRP(碳纤维增强塑料) 的实验室建筑。最初,我们计划该建筑从纽约巡展到柏林,再到孟买。但后来,我们决定在孟买使用当地的材料和技术来建造第二座实验室。孟买有建造 mandapa(前廊)的悠久传统,mandapa是一种用于婚礼和庆典的简单竹制结构,我们决定创建一个属于mandapa结构谱系的实验室建筑。mandapa的一部分通常由周围的树木和建筑物支撑,然而,活动的组织者要求第二个实验室是一个独立的结构:他们想要一个流动的空间,可以每周移动到一个新的区域,这将使那些由于种姓制度而被禁止参观博物馆的人也能访问实验室。为了实现这些想法,我们还设计了一个由2.5米跨度的纵向单元和4.5米跨度的桁架梁单元组成的结构,并将其安装在一辆平板卡车的后部。我们设计了用绳子把木头连接在一起的接头,有些接头还装有螺栓。为了防止竹制构件沿着竹纹裂开,我们在螺栓连接的地方填充了合成树脂胶粘剂。我们用绳帘(类似窗帘)将这个结构包裹起来,提供透明度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横向风的阻力,并用帐篷状屋顶盖住顶部,为游客遮挡阳光和鸟粪。
© Atelier Bow-Wow 犬吠工作室
青山周平/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昆山市,中国
计家墩村曾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由于空心化问题愈加严重,乡镇政府对村子进行了再次开发和改造吸引了一批城市来的“新村民”,将传统村落打造成了新的乡村理想生活社区。我们的项目——江南半舍民宿,就坐落于此基地被小河三面环绕,不远处便是农田。未来,城市和乡村将会建立更多的联系和纽带,这赋予了半舍项目第一个概念:一半是城市,一半是乡村。从在地性考虑,我们尊重且不限于传统,希望可以用现代建筑语言和材料,对江南传统村落空间进行新的诠释。
此外民宿的主人曾是村子本地人,他希望半舍一半是自己的私人空间,一半是与客人共享的开放空间。这样的民宿,更像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家。总体布局上,我们将一个完整的1800平米的体量拆分成10个小尺度的建筑,通过排列从中建立起新的秩序:建筑一层我们将客房沿河面错落布置,连续的共享空间为人们提供相遇交流的场所。天井庭院和天窗将丰富的光线带入室内,让自然的活力与生趣蔓延。
© Shuhei Aoyama / B.L.U.E. Architecture Studio
青山周平/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莫罗·楠建筑设计事务所
尼古拉·莫罗、楠宽子
帕拉马塔,澳大利亚
帕拉马塔作为一个聚会场所,其根源深深扎根于古往今来的文化交流和宴饮交际之中。帕拉马塔位于淡水和咸水的交汇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大悉尼地区向西扩展的新愿景中,帕拉马塔成为了更广阔的悉尼地理中心的最大的新枢纽。帕拉马塔动力博物馆希望成为一个中立和安全的空间,为人们创造新的共享记忆。高效紧凑的建筑形式以轻盈的形态建造在场地上,创造了一个可供市民自由进出的场所。该建筑向河流和乡村开放,为当地人和游客创造了一个开阔的新公园和24小时开放的区域。该建筑提供的体验是多感的,包括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让人回忆遥远过去的同时,为未来创造新的集体叙事。
© Moreau Kusunoki Architectes (Nicolas Moreau, Hiroko Kusunoki)
莫罗·楠建筑设计事务所(尼古拉·莫罗、楠宽子)
现场
穿梭迷幻群岛间
本次展览的空间设计,模拟由独立的岛屿延展成的群岛形态。在空间材质的选择上,轻质的半透明网格布形成空间分隔,视野范围内所见隔墙不断地叠加,且不同方向叠加数量不同。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创造空间的深度。观众在行进路线上不断看到独立的木质桌子,但又透过分隔隐约望见别处的“岛屿”。“岛屿”之间的分隔如洋流使之独立,又自然地引导人的流线,可以顺着洋流,也可以穿过有起伏的洞口打破连续路径。
穿越边界:日本建筑展
展期:展至2023年2月19日
地点: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L1主展馆,深圳市南山区望海路1187号
资料提供/设计互联
编辑/Lora
版式/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