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书系·《蝴蝶之家》
艾苓、龚静染、彭小华、杨丽萍、叶平、朱晓军联袂推荐!
10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故事,10种被善意与勇气照亮的人生
世界会有裂缝,也有缝缝补补的人
裂缝透着寒凉,也透着希望的微光
世界难免会有裂痕,但总有无数平凡的普通人,以善为针、以爱为线倾尽全力为之缝补。《蝴蝶之家》讲述了10位普通人“缝补世界”的故事。他们当中,有人救助流浪动物,有人为器官捐献事业出力,有人开一个永不打烊的书店为读者留一盏灯,还有人替聋哑人发声、为无障碍出行呐喊、为一群身患重症的孩子寻找生命的希望……这些普通人所做的不平凡之事,让希望之光透过五彩的补丁,成为一只只振翅的蝴蝶,带着温暖飞向你我。
《蝴蝶之家》
作者:叶小果
ISBN:978-7-218-17520-1
定价:59.00元 平装·320页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内容简介
作者叶小果行走7年,采访上百个普通人,倾听他们诉说自己人生中不一般的故事,以口述纪实的方式,用真挚朴实的文字还原他们的心声。
本书共10个篇章,10位主人公,凭借内心的善意、勇气与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向社会各个角落伸出援手。他们当中,有人救助流浪动物,有人为器官捐献事业出力,有人开一个永不打烊的书店为读者留一盏灯,还有人替聋哑人发声、为无障碍出行呐喊、为一群身患重症的孩子寻找生命的希望……
当善意传递,内心的冰雪被一点点消融,生活里的沟壑被一寸寸抚平,生命的希望与意义渐渐显现。这些真实的人生故事让人看到生而为人的力量,也许只要多迈出一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故事中的“英雄”,也能照亮自己与他人的人生。
作者简介
叶小果,成长于陕西,大学毕业后赴天津任教,后南下广州,曾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任编辑记者,于2017年开启“倾听人生”系列非虚构写作。
该系列已在《杭州日报》副刊“倾听·人生”栏目发表四十多篇,在《读库》发表六篇,其中十多篇被《中国青年报》《读者》《青年文摘》《作家文摘》《意林》等转载。
编辑推荐
★ 10个普通人的口述故事,让我们看见生而为人的无限力量
临终关怀、器官捐献、聋哑人普法、无障碍出行、救助流浪动物……世界总有裂缝,也有缝缝补补的人,在容易被人忽视的社会角落,他们愿意以微小的力量一点点消融他人内心的冰雪,一寸寸抚平生活里的沟壑,让希望的微光透过裂缝照亮人生。这些真实的人生故事让人看到,生而为人,有能尽之事,也有可期之光。
★ 即使是小人物,也能成为自己故事中的英雄
袁阿姨说:“做这件事情,我就是不想让儿子的悲剧在其他人身上重演。”她开通一条助人热线挽救了上百个家庭,初衷不仅为了利他,更为了在失去至亲的深渊中自我救赎。芸芸众生,皆如蝼蚁,有困苦,有坎坷,但弱小如我们,也能看见自己、理解自己,带着自己的伤痛继续前行。
★ 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认可的方式走自己的路
没有谁能代替我们来定义我们的人生,这10个故事里的人物,他们曾犹疑、迷茫,曾经遭受质疑或不理解,但即使困难重重也拼着一腔孤勇坚持着自己的路。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它不来自他人的称颂,不受他人准则的框定,而是生于内心,从于自我。
★ 在倾听人生故事的旅程中,寻找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作者叶小果说:“每一次采访,每一次倾听,他们的百味人生,参差百态,喜怒哀乐,都让我深感荣幸,能够有机会和原本陌生的他们进行深度的推心置腹的交流。”他7年来不停寻访有血有肉的人生,将倾诉者的心声化为真挚的文字。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与相识,点亮了彼此生命中的一程。当人走出孤岛,也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名家推荐
真实的文字才有力量,尤其这种力量来自真实的生活。作为倾听者,作者叶小果退在文字背后,直接用一群普通人口述的形式来呈现各自的真实人生。这是作者记录“倾听人生”系列的风格,自己选择“后退”,让一个个普通人出场,用第一人称讲述,发出自己的声音,也让陌生人彼此照亮。
——艾 苓
《我教过的苦孩子》作者
《蝴蝶之家》中的所有故事都是“听”来的,从声音到文字,倾听本身就是一次跨越人生的历险。书中充满了疼痛、忧伤、安慰、希望和爱,它们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而真实的讲述为我们打开了历史和人性的一条缝隙。
——龚静染
单向街书店文学奖、李劼人文学奖主奖得主,《昨日的边城》作者
对普通人群的关注,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任何一种宏大叙事,都不该忘记背后为之付出的无数普通人。沉默的大多数,也可以讲述和留下自己的历史。作者叶小果倾听和记录的系列普通人故事,希望让有同样经历的人更勇敢,也希望让更多的人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蝴蝶之家》里,这群充满勇气和善意的普通人,有血有肉有爱心,真实平凡又非凡。
——杨丽萍
北京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得主,《中国外卖》作者
《蝴蝶之家》里的这些故事,就像一首正气浩然又细雨润物的以“爱”为主题的命运交响曲!每个故事都是爱的星火燎原,或是个体生命化蛹为蝶的励志颂歌。其美在于故事的真实、叙述的真诚,也便具有了普通人渴望得到的温暖、治愈、启示和感染力。
——叶 平
报告文学作家、文学评论家,《叶平作品自选集》作者
当社会加速发展,小说家的想象力往往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非虚构作品变得比小说更精彩。非虚构作品,既有文学性,又有历史价值。《蝴蝶之家》虽然记录的是一个个独立的真实故事,但拼接到一起,可以看到一幅更广阔的叙事长卷。
——朱晓军
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得主,《快递中国》作者
媒体报道
位于湖南长沙的中国首家儿童舒缓护理中心“蝴蝶之家”里有一面“蝴蝶墙”,墙上一只只小蝴蝶,无言地宣示着“噩梦降临,不卑不亢;曾经活着,不失尊严”。
——新华社
唐帅说,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聋人群体,希望更多既精通手语又精通法律的新时代复合型法律执业人才不断涌现,“让法治阳光照亮无声世界”。
——新华网
捍卫聋人的“声音”!中国首位手语律师唐帅,让正义之光照进无声世界。
——央视新闻抖音号
她的工作,不仅仅是帮助捐献器官或遗体的逝者体面地离开,还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安抚失去亲人的生者,为他们带去慰藉与支持。就像是生与死的摆渡人,让逝者得以“重生”,让生者带着一份念想逐渐坦然地接受永别。
——《南方都市报》
在帮助老兵“回家”的十几年间,孙春龙对中华民族孝德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目前,孙春龙和志愿者们已关怀11 000多位抗战老兵,找到1400多具抗战阵亡将士遗骸,帮助300多个家庭找到在战争中失散的亲人。
——中国新闻社
截止到2018年12月,袁阿姨共接听了13万多人次电话,接待了1.2万多人上门求助,让98人没有实施犯罪,102人放弃了轻生念头,129个家庭得到了挽救。
——新华网
在人类上天入地改造自然的今天,很少会有地方,让人感到陌生而局促,仿佛不是这里的主人。而在成都这座大都市城边,爱之家动物救助中心,则会让每个走进这里的人有这种感觉。
——封面新闻
精彩书摘
蝴蝶之家
原本可以在蓝天下嬉闹奔跑的孩子们,与死亡和病痛抗争,与他们相处的我,越是见证过病痛与死亡,越会被生命的坚强震撼。
我最早知道蝴蝶之家,是在2012年6月。
在那之前,我在陕西长大,在新疆工作,从事了8年英语教学及管理工作。我也曾经想要和我先生去贵州支教,但当时我们还没结婚,人家不允许一对准夫妇去同一所学校,而我们也不可能为了这个事情就盲目地结婚,所以我们放弃了去贵州的支教计划。
2010年,我先生有个机会到长沙工作,于是我们一起来到长沙,不久后在这里结了婚。当时我的打算就是工作挣钱,买房子买车,过普通人的生活。
然后我去了一所私立大学做校长,结果做了一年半以后,我跟股东们在一些理念上不太契合,因为他们更追求赢利,而我更专注于教育科研。我对自己开玩笑说,我是不是不太适合挣钱。的确,每个月叠加的那种经济压力太大了。我就离开了学校,准备休息一下。
我先生是英国人,他在外国人的群里面认识了英国人古英俊(Alan Gould),了解到他们夫妇在长沙创办了国内第一家儿童临终关怀中心,名字叫“蝴蝶之家”。听说他们需要搬家,我先生对我说,反正你闲着没事,去给他们帮忙搬家呗。
搬家地点在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我以前在学校里组织学生给福利院的孩子捐钱捐物,印象中福利院的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状况。当时我对蝴蝶之家,什么都不知道,想着先去看看,反正只是一次搬家而已。去了蝴蝶之家,我第一次见到金林(Gould Lynda Catherine)老师和古先生,才发现那里的情况和想象中的很不一样。
我妈妈是儿科护士,我算是在医院里长大的,对生病的儿童已经有些认知和印象,但是蝴蝶之家让我非常诧异。我的诧异之一是,没有想到福利院里面还有一群身体这么不好的孩子,有些孩子插着呼吸机,有些孩子躺着不能动。我以前见过残疾的孩子,但没有想到会有孩子残疾得那么严重。
诧异之二是,金老师和她先生完全不会汉语,虽然机构里有一些外籍护士,但他们还是需要和一群湖南的老阿姨们沟通,我完全听不懂阿姨们的话,更加不知道金老师和她们怎么交流。这样子她们还能一起生活和工作吗?
诧异之三是,我以前听说外国的机构标准都挺高的,设施挺好的,可是眼前的环境和设施很简陋,办公地点在一座旧楼上。我记得很清楚,一个志愿者在几台洗衣机上搭了块木板,晚上就在那儿睡觉。
诧异之四是,家长们怎么这么心狠,孩子都病得这么重了,还能把孩子给抛弃啊。
所有的这些见闻和感受,让我很忐忑,心里是各种不解,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机构、到底在做什么。我跟蝴蝶之家的主任聊了一会儿,得知蝴蝶之家只有一个正式的中方员工,就是她自己。
她说自己来到蝴蝶之家以后瘦了20斤。我随口说,哎呀,我做了一年半校长都没有瘦下来,要是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瘦点也行啊。然后她说,无论怎么样,自己明天就不做了,还说:“你来做吧!”
啊,太意外了。我只不过是临时打算来做个志愿者帮忙搬家。因为那座楼要装修,需要把东西搬到另一座很简陋的楼里面去,等到装修完,还得再搬回去。
当时,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适合到蝴蝶之家工作,但是心里懵懵懂懂地想着怎么帮帮这些孩子。她说:“没关系,你做着试试吧。”
在另外一个房间,我跟金老师聊了起来。金老师向我介绍,1950年她出生在英国南部的德文郡。8岁那年,她看了由好莱坞女明星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六福客栈》(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电影讲述的是20世纪初的真实故事:一名英国女佣来到中国山西阳城县扶贫济困,抗战爆发后,她带着100多名孤儿翻山越岭,徒步转往西安的安全地带——“儿童之家”。
女主人公救治孤残儿童的爱心和大无畏的精神感动了金老师。她说:“从那时起我就决定,某一天,我也要到中国去做同样的事情。”
1970年,20岁的她成了一名护士,开始对疼痛缓解感兴趣,逐渐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她对成人临终关怀和儿童临终关怀非常关注。之后的35年里,她服务于英国公立医疗系统(NHS)下的皇家德文和埃克塞特医院(Royal Devon and Exeter Hospital)第一线。她曾担任护士主管和护理部领导,每天要统筹1000张病床的护理。此外,她还参与了很多“家庭病房”的临终护理。
1994年,金老师和她先生第一次来中国从事志愿者工作,拜访了几个地方的福利院。看到重病孩子们缺乏足够的护理,她感到震惊。自那以后,他们每年都来中国待上3周,去福利院学习如何跟当地政府打交道,理解福利院体制在中国是如何运行的,顺便掌握一点语言技巧,习惯中国的饮食。
在甘肃省兰州市一家孤儿院,她从事过儿童看护工作。1996年,她在河南省焦作市一家孤儿院见到一个患有脑瘤的3岁男孩,用药品帮助他缓解了症状。在做义工期间,她注意到重症儿童的生命质量堪忧,而国内并没有专业的儿童临终关怀服务,于是决定把英国的儿童临终关怀护理服务引进到中国。
2005年,她申请提前退休,然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在英国注册成立了名为“中国孩子”的慈善基金会。第二年,夫妇俩带着在英国存下的积蓄和退休金来到中国,专门为自己取了中文名“古英俊”和“金林”,开始寻找合适的合作机构,期待能为重症儿童提供相关的舒缓护理服务,但总是遭到拒绝。
那时,临终关怀的观念在国内并不深入人心,而且他们作为外籍人士,要与地方取得合作更加艰难。2009年6月,他们辗转来到长沙,在广济桥附近租房住下。一位长期关注中国孤儿的外国朋友,帮他们和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及民政部门取得了联系。
经过考察、协商、回国筹款、装修场地等一系列工作,2010年4月8日,中国第一个儿童临终关怀中心——“蝴蝶之家”儿童临终关怀中心,以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下设机构的名义,在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幸福楼内成立。
金老师告诉我,在蝴蝶之家的筹备阶段,为了节省不必要的开支,他们亲自采购用品,粉刷墙面。
在创建蝴蝶之家的时候他们想了很多名字,最后选了一个在中英文化中都有着美好寓意的名字。她解释:“蝴蝶是临终关怀很好的标志,蝴蝶象征着蜕变,是从卵到毛毛虫,最终成为美丽的蝴蝶的蜕变,代表着美、光明和拼搏,就像由死亡转向了一个不同的生活。无论什么样生命形式的变化,终究是幸福和令人慰藉的。”
在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支持下,蝴蝶之家成立了,正式开展儿童舒缓及临终关怀的护理服务,接受从福利院转送过来的孤残儿童——孩子都在16岁以下,病情严重,预期寿命在6个月以内。
福利院的孩子会先送到本地医院做全面的身体检查,经医疗评估,有危重病及需要特别护理的孩子,就会送到蝴蝶之家护理。福利院为蝴蝶之家提供护理场地及每个孩子每个月800元的补助。蝴蝶之家接收了第一批共6名重症孤残儿童,孩子们的医疗费主要靠金老师夫妇的退休金和一些基金会与爱心企业的资助。那天,金老师对我说:“我希望孩子们在生命的尽头,能够在‘蝴蝶之家’得到温暖和关爱,有尊严地离开人世。”“我们不能忽视‘爱’在临终关怀中的力量。我见过有些孩子得到最好的护理以及丰裕的食物然后好转,甚至康复。但如果没有人用心去爱他们,孩子很难从阴影中走出来。他们有权利在生命的每个过程受到关爱和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