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移民主题的 Fenix 博物馆
于2025年5月16日在鹿特丹揭幕
· 由马岩松主导的 MAD 建筑事务所在欧洲的首个文化建筑项目
· 重塑鹿特丹历史港区的核心地标
2025 年 5 月 16 日,以艺术视角探讨移民主题的全新国际级艺术机构 Fenix 博物馆于鹿特丹港区的历史地标盛大揭幕。
Fenix 博物馆坐落于一间经改造的百年仓库内,由国际知名的北京 MAD 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马岩松设计,是鹿特丹卡滕德雷赫特港区 (Katendrecht)转型计划的核心。该区域曾是鹿特丹的红灯区,亦拥有欧洲大陆历史最悠久的唐人街,蕴含丰富的多元文化历史。
Fenix 博物馆所在的建筑建于 1923 年,面积达16,000 平方米,原属荷美游轮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最大仓库群之一,是其重要的物流枢纽。19 至 20 世纪间,数百万移民曾搭乘荷美航运公司的航线,在该建筑周边码头抵港或启程。
作为 MAD 建筑事务所在欧洲的首个文化项目, Fenix 博物馆以标志性建筑结构Γ龙卷风」
(Tornado)惊艳亮相。这座双螺旋阶梯从地面盘旋至屋顶观景台,形似升腾气流,将访客引向悬浮于城市上空的视野,马斯河全景与荷美游轮公司旧总部、现今的“纽约酒店” (Hotel New York)尽收眼底。
博物馆以三场展览作为开馆首展 :
1. “万向流转” (All Directions) 精选 150 件横跨古今的藏品, 均来自 Fenix 博物馆馆 藏并于近五年购藏。艺术家包括法兰西斯·艾利斯 (Francis Alys) 、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苏菲·卡尔 (Sophie Calle)、奥诺雷·杜米尔 (Honor龟 Daumier)、 杰瑞米·戴勒 (Jeremy Deller)、里内克·迪克斯特拉 (Rineke Dijkstra)、奥马尔·维克 多·迪奥普 (Omar Victor Diop) 、希尔帕·古普塔 (Shilpa Gupta) 、阿尔弗雷多·哈尔(Alfredo Jaar)、威廉·肯特里奇 (William Kentridge)、金守子 (Kimsooja)、莱蒂西亚·凯 (Laetitia Ky)、史提夫·麦昆 (Steve McQueen)、阿德里安·帕奇 (Adrian Paci)、科妮莉亚·帕克 (Cornelia Parker) 、戈 登· 帕 克 斯 (Gordon Parks) 、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 、乌戈·罗迪诺纳 (Ugo Rondinone) 、因卡·修尼巴尔(Yinka Shonibare)、阿尔弗雷德·史蒂格利兹 (Alfred Stieglitz)、徐道获 (Do Ho Suh)、比尔·维欧拉 (Bill Viola)、傅丹 (DanhVδ) 等全球艺术家之作。
展览同时呈献一系列由 Fenix 博物馆特别委托创作的新作,邀请来自欧洲、美国与亚洲 的艺术家围绕“移民”这一主题,分享他们的观点与个人经历。 这些艺术家包括: 贝娅·吉勒·加查 (Beya Gille Gacha)、拉奎尔·范·哈弗 (Raquel van Haver)、雨果·麦克劳 德 (Hugo McCloud)、蔡恩丽 (Chae Eun Rhee)、马丁和英格·里贝克 (Martin and Inge Riebeek)、阿里·弗斯路易斯 (Ari Versluis)和艾莉·乌滕布鲁克 (Ellie Uyttenbroek), 以及埃弗拉特·泽哈维 (Efrat Zehavi)。
同时展出来自鹿特丹市民的移民纪念品,来自鹿特丹市民的移民纪念物,每一件都承 载着一段独特的迁徙记忆与人生轨迹。它们与若干重要的历史见证彼此并置:柏林墙 的残垣断片、曾横渡地中海的兰佩杜萨移民船,以及一张 1923 年签发的难民护照(Nansen 护照) —这是一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为无国籍难民颁发的国际旅行 证件。
2. “移民一家” (The Family of Migrants),其灵感源于摄影史经典—爱德华·史泰钦 (Edward Steichen) 1955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展出的“人类一家”(Family of Man)。 该展览汇集自 1905年至今,来自55个国家、136位摄影师的194幅作品,创作时间跨越跨越1905年至今, 涵盖从国际档案馆、博物馆收藏、图片库和 报纸中选取的纪实图像、肖像和新闻摄影。展出的摄影师包括阿巴斯 (Abbas)、伊娃·贝斯尼奥 (Eva Besnyo) 、张干琦 (Chien-Chi Chang) 、福阿德·埃尔库里 (Fouad Elkoury)、罗伯特·德·哈托格 (Robert de Hartogh)、路易士·海因 (Lewis Hine)、阿塔·坎多(Ata Kand6) 、 多萝西娅·兰格 (Dorothea Lange) 、史帝夫·麦柯里(Steve McCurry)、小川康博(Yasuhiro Ogawa)、艾敏·奥兹曼 (Emin Oa zmen)和谢尔盖·波诺 马廖夫 (Sergey Ponomarev)等。
3. “行李箱迷宫” (The Suitcase Labyrinth) 是一件大型互动装置作品,由 2,000 只捐赠的行李箱构成,承载着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文化与社区的个人移民记忆。它们形态各异,从配有精致五金的老式皮箱,到贴满目的地标签、伤痕累累的小巧手提箱, 各具风貌。部分行李箱代代相传,伴随着改变命运的迁徙故事;也有一些,是近年才被带入这段旅程。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数只最初来自鹿特丹,如今由旅居美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捐赠者送回,重新回到它们最初离开的港口。观众将 在互动语音导览的引导下穿梭其间,倾听行李箱主人们关于爱情、思乡、希望与牵挂的故事。展览还特别展出智利艺术家阿尔弗雷多·贾尔(Alfredo Jaar)的作品《陌生人 的善意》(Kindness of Strangers)。
一楼宽敞的“市民广场” (Plein) 占地 2,275 平方米,旨在打造一处促进交流与连结的公共空间,由鹿特丹多元社区共同策划、共同使用,并全年向公众免费开放。这里将定期举办各类大型活动,包括美食文化探索、社区聚会、演出及交流项目,成为城市生活的开放舞台。广场一隅设有一座报刊亭,观众可在此翻阅来自世界各地的报纸,亦可驻足小憩,享用饮品或小食。 博物馆的零售与餐饮空间亦别具一格: O Café and Bakery 由米其林星级土耳其主厨马克苏 特·阿什卡尔 (Maksut Askar)主理,带来精致烘焙与咖啡体验;位于码头一侧的Granucci Gelato则由自 1929 年起便在荷兰制作冰淇淋的Granucci 家族运营,供应屡获殊荣的手工意式 冰淇淋。The Espresso Bar 坐落于博物馆一层展厅内,透过窗景可俯瞰城市风貌。博物馆商店位于主入口区域,精选餐具、游戏、美食等生活好物,营造出归属与家的氛围。
Fenix 博物馆馆长安妮·克莱默斯 (Anne Kremers) 表示: “移民故事是 Fenix 的灵魂所在。我们将它们融入每一个细节之中—无论是马岩松建筑中的奇幻构想,展品所唤起的记忆,免费开放的市民广场,还是 Granucci 冰淇淋店里那一勺绵延的时光。我们希望,每一位走进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真正的欢迎与归属。”
Fenix博物馆由Droom en Daad 基金会资助。该基金会成立于2016年,由荷兰国立博物馆前馆长裴维 (Wim Pijbes)执掌,致力于为21世纪的鹿特丹重新定义城市文化图景,包括推动创新文化机构的发展,以及培育反映城市多样性、历史纵深与先锋精神的创意人才。
更多关于Fenix博物馆的信息以及开放时间和门票,清浏览官网: www.fenix.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