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首页

首页 >> >> 文化艺术

人与“神”的隐秘契约——毛南族肥套

时间:2017/4/19 10:33:26


毛南族肥套仪式


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三南地区(上南、中南、下南),毛南族人世代居住于此。在当地,有一种叫做肥套(毛南语音译)的神秘仪式,是毛南族男子一生最重要的礼仪。千百年来,古老的誓言,以一种令人敬畏的祭祀方式,代代相传,渗透进每一个毛南族人的文化基因。肥套是毛南族还愿等活动的总称,初为毛南族借助傩祭祀天地自然万物的仪式,在传承过程中融合毛南族口头文学、山歌、戏剧、舞蹈、音乐、打击乐等艺术元素,成为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


傩源


毛南族肥套究竟从何而来,至今也没人说得清楚。不过相传远古时候,一个叫仲定的毛南族孤儿,因为太穷,一直娶不起媳妇。后来他向万岁娘娘(毛南族主管生育的女神)许愿,万岁娘娘果真将一位仙女许配给仲定,还生下七个儿女。此时仲定却忘了还愿,万岁娘娘勃然大怒,把他的七个儿女收了回去。悲痛万分的仲定赶紧还愿,七个孩子才最终回了家。自仲定还愿的传说以来,毛南族人把肥套视为自己与的古老约定,严格遵守,直至今天。在毛南山乡,每一个成年男子,在有了小孩且年满36周岁以后,都要进行肥套仪式。毛南族肥套实际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毛南族文化研究专家谭亚洲表示。


傩祭


毛南族肥套仪式的执仪者,被称为三元公或师公,整场仪式都是由师公主持。仪式整体结构由15个舞蹈组成,有登梯、超度、架桥、拣花、送花、坐殿等舞蹈,内容非常丰富。舞蹈的基本动作有软拜步、起伏碎步、甩袖、绕手轻拜、跳小步和辗转绕圈等,很少有剧烈粗犷的跳蹦。动作规律是在流动行进中起伏跳荡,轻柔悠然,气氛较为庄重肃穆。舞者在开场前需按照严格的规定和讲究,换上代表不同神祇的服饰和面具。从那一刻起,舞者就代表了的角色。因为这是一种只有在肥套仪式中才会出现的舞蹈,因而民间又叫师公舞。在学术界,则被称为仪式舞。在肥套仪式中,大都会上演一段叫《三娘与土地》的剧目,讲述毛南族女子三娘与土地坠入爱河的故事,因为故事和台词幽默逗趣而广受欢迎。


傩面具


整个肥套仪式,考验的不止是台前的舞者,还有幕后的面具制作者。在肥套仪式中,共有36个傩面具,每个面具代表了一个神,每个神都有不同的职能和说法。毛南族傩面具雕工精细,形象逼真,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从面具表情来看,可分为善神、文神和凶神。在性别上有男女之分,在年龄上有老年、中年、青年之分,在性格上有急躁、娴静、庄肃和诙谐之分等,每个神的司职也都在面具上表现出来。现年80岁的方振国是毛南山乡有名的傩面工匠,老师傅以手为尺,以眼量木,把傩面雕刻这门古老的技艺展示得淋漓尽致,体现新时代下的工匠精神。目前肥套仪式上所用的傩面具也大都是出自他手。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毛南傩文化研究专家韩德明表示,毛南族肥套不但是毛南族的文化基因,更是毛南族文化的活化石。因为毛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恰恰在肥套仪式中,完整地保留下了整个民族的民俗风情。2006520日,毛南族肥套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这项民俗活动。而韩德明希望在保护这项民俗活动的同时,期盼更多的人们,来读懂这古老的舞蹈和一张张面具背后的故事。


近年来,环江也十分重视毛南族肥套的保护、挖掘、研究、发展和传承工作。不仅成立了县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还制定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方案》和《毛南族肥套保护工作十年规划》等文件,全面推进毛南族肥套的发展。今年壮族三月三期间,该县非遗中心根据肥套仪式改编的代表着吉祥纳福的《纳庭》在泰国展开首演,受到泰国民众的热烈欢迎。此外,改编的《傩祭》《三娘与土地》等剧目,在全国各级文化建设、文艺演出中荣获一系列专项性奖励和表彰,成为传播环江非遗文化的一张响亮名片。


毛南族肥套,是毛南族人民为人生美好而祈福,为恪守承诺而还愿。当人们在仪式中以之名翩翩起舞时,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信仰与道德传承。(来源:环江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