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首页

首页 >> >>

走进那蒙坡,走进一阙词

时间:2017/5/31 2:10:22

图︱文 于小尘




湖水潋滟,碧树缠绵。一片蝉声催绽一池荷韵。

蛙鸣婉转,古宅悠悠,阡陌尽头轻挽那蒙坡上寒烟翠。

岁月风雨,洗不去青砖黑瓦的风韵,亦不会有钢筋混凝土的冷漠。


这就是5月繁花如锦的那蒙坡,一个时尚与传统交织、今天与历史相辉的那蒙坡,青砖碧瓦、鸡犬相吠,一任田园画卷绘出今日桃花源。

那蒙坡,这颗亭亭玉立于南宁邕宁区新江镇的珍珠,正闪着灼人的光。


那蒙坡,源于很久以前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500多年以前,一个年轻人从刘圩游历到此,发现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在风水学上具有一龙二虎,四鹤归潭,五水归元之势,顿时心念一动,当即决定定居于此,并改姓为,取谐音之意。


不久后,有一陆姓生意人途径此地,亦被这里灵秀婉约的气质和旖旎妖娆的风光深深吸引,遂有迁居此地的念头,于是便与黄姓青年商量,黄姓青年将陆姓生意人带到山顶,指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土地说:“你站在这里向前看,能看到的地方就是你的田地(你的田地用壮话来说就是那蒙”)


也许,物宝天华的那蒙总能吸引着有缘的人来到此地。时隔不久,一孙姓人家又从与那蒙相距1.5公里的新江街搬迁过来在此定居。数百年过去,定居下来的黄、陆、孙三姓人家不断繁衍生息,成为了三个庞大的家族,三个家族亲如兄弟,和睦相处。


那蒙坡虽然只有162户人家,但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据说,这个百年老村,从古至今人才辈出,曾出现过清朝武缘知县黄作集,秀才孙继产,武举黄现堂、黄庭庚民国灵山县参议员黄达仁、县府秘书长黄品章,新江乡两任乡长黄启祈祯和孙艺浦、国民党团长黄建安以及解放初期中共新江乡党委书记孙文代等等。


如果说,这些历史名人,曾给那蒙坡的历史,抹上了一层灼灼的辉光,那么,那些古老建筑,却是这个小村最真实的记忆和最深刻的文化面孔。

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知青楼,斑驳的老墙爬满了岁月的痕迹,残破不堪的生活用具,似乎还残留着知青们的气息,诉说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激情彭拜的故事。


曾经,这里先后有3批共37名知识青年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参加上山下乡运动来到这里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在这里生活、生产和劳动,在这个广阔天地里历经磨炼,不断成长。他们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把满腔热血和火红的青春贡献给了那蒙坡。


如今,当年承载他们青春和梦想的两幢二层知青楼依然矗立着,像他们不曾倒下的理想,37个热血青年的故事,也永远地写在了这里,矮小的房间里,似乎还残留着旧日的烟尘和他们遥远的笑语。


如今早已不再年轻的他们,偶尔还会回到这里,摸摸粗糙的老墙,嗅嗅这些青草和泥土的芬芳,阳光下的丝丝白发和纵横的皱纹里,似乎还闪着当年的影子。


那蒙坡正对知青楼进行全面修缮,做旧如旧,努力还原旧时容颜,打造知青纪念馆,留住那个年代特有的记忆和那37个火红的青春。




在那蒙坡的历史画卷中,其中一页,是属于对越自卫还击驻军的小伙子们。1980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解放军某部约400人驻扎村里长达8个月,与那蒙坡群众共同生产生活,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遗存的历史,不仅仅是让我们记忆,我们通过这些遗迹,获得感怀伤逝的审美体验,让生命的涵养、审美的体验变得鲜活和丰富。


那蒙坡是有记忆的,每一段过往,都是一个动人而美丽的故事,风雨百年的历史积淀,成就了那蒙坡生动厚重的每一天。


那蒙坡历史悠久和独特的壮族文化,丰盈了那蒙坡的灵魂,让幸福的那蒙坡人,身上携带着与生俱来的灵动基因。

他们能歌善舞,至今保留着以抛绣球为原型、以被称为千年古调的壮族三声部民歌嘹啰山歌为主调的还球歌圩”的习俗,嘹啰山歌早在2008年就已被列入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当夜幕降临,阵阵质朴的山歌自嘹啰广场传入耳畔,细细品味,感受着百年那蒙坡古老的历史文脉,悠扬洪亮的原生态山歌,像一坛家酿米酒,虽传唱百年,但香醇依旧,历久弥新,丝丝缕缕地飘扬在历史的脉络里,缭绕于文化的根须之中。


那蒙坡的传说很多,故事也很丰满。

村里有一口沉香井。这一口以中药命名、看上去十分普通的水井,数百年来,给那蒙坡蒙上一道颇为神秘的面纱。

沉香井,其实是一个四季长流永不干涸的泉水氹。传说当年黄、陆、孙三姓人家来到这里,见到这氹泉水汩汩流淌,清澈中泛着白浪,入口爽朗,舌尖上的甘醇回旋在唇齿间,久久不散,便认定这泉水氹必能给子孙后代带来福祉,便决定在那蒙造坡落户。黄、陆、孙三家人自那蒙坡安家后,个个生龙活虎壮实健康,孩子们活泼聪明,且家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让附近四邻八乡的人羡慕不已。


漫步于这个古色古香韵味十足的村落,那陆湖的水,洗去了内心的疲惫,知青湖树影婆娑,恍若那37个知青灵动的身影还奔跑在湖边,又好似那些对越反击战的军人们还在湖边操练着。一湖一湖悠悠的故事,就这样撞击着大脑,撞击着我们每一根敏锐的神经。


湖的岸畔,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岭南民居,优雅古典的徽派风格与壮族特色相结合的建筑,门前小桥流水,花团锦簇,水面上景观长廊、水榭亭、圆亭、知青亭、拱桥与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徜徉在如诗如画的村庄里,细细思索,若是自己活在500年前,也曾路过这里,那已有三姓人家的那蒙坡,是否,会再多出一个姓氏?

而500年之后,我终究还是邂逅了这里,只是,那些飘落在风中的夙愿,一直还回旋在时光的尽头,我在温暖的眼眸中,一次次抵达,一次次感怀……



 























为响应中国作协、广西作协、南宁市作协的统一行动,在5月23日南宁市作协组织作家志愿者赴邕宁区新江镇那蒙坡开展“到人民中去”文艺志愿主题活动。作家为当地图书馆赠送了杂志和书籍,还与当地百姓进行互动,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新农村建设情况。

之后写下此文,以慰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