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小尘 图︱月月

这是一个售卖美味与创意的小店。
对于寿司控来说,古美是一个不能不去的地方,小店店面不大,年轻的店员脸上始终挂着微笑,美式的就餐环境别具一格,有些文艺,亦有些时尚,但却不张扬。
最主要的是,这里出品的美式寿司好吃到可以忘记呼吸。
值得一提的是古美的芝士鳗鱼寿司和火焰三文鱼皮寿司,芝士、芥末和酱油混搭的味道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入口芬芳,清新的芥末辣后,竟也可以唇齿留香。



爱吃榴莲的吃货,榴莲寿司是绝不可以错过的,入口必有惊喜。饭团外面,包裹着一层薄厚适中的榴莲肉,饭团中间是黄瓜和芒果。黄瓜微脆,芒果流香,而浓浓的榴莲特有的香在唇齿间肆意蔓延。


还有好吃到骨头都酥的盐烤青花鱼,带着北太平洋海浪的气息,被煎烤得咖啡色里夹杂着淡淡的金黄,挤上几滴新鲜柠檬汁,香喷喷的鱼香带着一股柠檬的清爽,让你的味蕾彻底绽放,淋漓尽致地享受舌尖上的美式寿司……

其实,美式寿司和日式寿司区别是很大的。日式传统寿司强调的是充分利用各种新鲜海产品自身的鲜美味道,搭配传统的花果蔬菜,与清淡的调料相搭配,制作出原滋原味的食品。一般只用淡口酱油等清淡调料相佐。另外,传统的海苔寿司卷种类非常有限,主要是海苔卷在外面的细、粗卷,真正传统的很少有寿司饭包在外面,更少见在上面加各种不同新鲜鱼的做法。

美式寿司丰富多样,无论是寿司的款式还是配料,都要讲究时尚化和多样性,口感更是美式寿司孜孜不倦的追求,口感一定好好,要多样,能适应各种口味的人群。因此,美式寿司比日式寿司更受欢迎。
寿司最早出现在美国可以说是在 1953年9月华盛顿的日本大使官邸,来访美国的日本皇太子洗尘宴会上。此后逐渐被推广,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发展迅猛。
据说,寿司在后汉年代,中国已开始流传鲊这种食品,相传由东北亚海洋民族引进。
到了宋朝年间,中国战乱频仍,寿司为逃难时的充饥食品,而品种更多,由菜蔬类,鱼类,肉类等组合捏制而成。
汉字传入日本初期,日本加进自己对汉字的理解,将日本的一些食物用与之意义相近或相异的汉字来替代,于是日本的“丝乌西”就变成了“鲊”,“萨西咪”就变成了“鮨”。
后汉时代日本也出现了用米饭生鱼和酱汁做成的一口就可以吃掉的小型食品,比中国的鲊要小的多。这便是后来日本寿司的祖宗。而同时期的中国的鲊(米拌鱼条)可以看作是寿司的兄弟或邻居。只是现今没有广泛流传和普及。
公元700年,即奈良年代,日本早期的小型食品被命名为寿司,当成节日食品来使用。寿司逐渐普及为日常食品,特别是一些渔夫用一些醋腌制过的饭团,加上一些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整齐地排列在一个小木箱之内,作为沿途的食粮。镰仓幕府时代,寿司已广泛流传,成为一种普通的物品和日本饮食文化的象征。
不过近些年,纯日式寿司开始面临严重挑战,美式新派寿司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崛起,并且受到市场的青睐。
就拿古美来说,店面不大,分为一、二、三层小楼,一楼只用做接待,食客们用餐时在二楼三楼,每天晚到的肯定要排队,一提起寿司,不再一味都是那些日本的传统寿司店,相当一部分年轻人都知道南宁有家美式新派寿司店,叫古美,很好吃。

除了寿司, 古美的甜品和特饮也非常有感觉。
纯净得不带一丝杂质的乳白色奶冻,静静的沉在蛋壳底部,恍若被岁月遗忘的白瓷,沉淀着时光的味道。中间有鲜红的草莓酱和草莓果肉,耀眼而不喧哗,似点缀,又是点睛,细腻中流泻出一种不易察觉的深情。

轻轻打开蛋壳,草莓的清香夹杂着淡淡的奶香弥散开来。这个造型别致的草莓奶冻不经意间打动着一颗颗少女般羞涩的心。

喜欢牛油果的人,绝对过不了“灯泡”这一关。
且不说造型极具创意的包装,光凭口感就能让你闭着眼睛都能喝出浓浓的“古美味道”,果汁质地细腻,味道似奶酪,又透出一股淡淡的核桃香,一口果汁下肚,五脏六腑都兴奋起来。
所以说,在古美,吃寿司是一种享受,一种味觉、视觉和感官上的全方位SPA。